中国地质大学年鉴(2023)是兼具学校工作公报以及编年史料的工具书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基础资料,为领导决策和教育规划提供可靠依据,为校内外各方面人士了解、研究学校事业提供权威信息,为全校师生员工服务。本年鉴全面收录反映了2019年度内(1月1日—12月31日)学校各方面工作情况的资料,包括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
本书是一本面向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地球化学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的实践教学教材。本书结合教学大纲与实验室条件,系统设计了包括实验室规范、课内与课外实习项目的实践内容,涵盖增田—科里尔图解、微量元素蛛网图、放射性同位素等时线图、氢氧同位素数据分析等核心技能训练,旨在通过数据标准化、图解绘制与地球化学意义解析,帮助学生巩固理论
本书以地球生命起源到现代的时间跨度和从分子到全球的空间尺度为视角,系统阐述了地球地质历程的生物学过程与物质循环。全书前半部分为大气、陆地、淡水水体、海洋等系统的生物和化学过程,后半部分综合诠释了相关的机制以及大尺度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全书引用文献5000多篇,展示了丰富的图、表,较全面地呈现了生物地球化学领域的历史
弧后盆地的研究,对了解冈底斯带的演化以及古地理格局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新特提斯洋俯冲的过程,科西斯坦(Kohistan)—拉达克(Ladakh)弧(冈底斯弧的西延部分)和冈底斯弧都形成了较为典型的弧前和弧后盆地。沉积于弧后盆地的沉积岩系其物源主要来自于大陆岛弧和相邻大陆块体风化剥蚀的产物。因此,通过对弧后盆地中的沉积
面对前所未有的全球变暖威胁,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全球变化和地球系统科学思想将第四纪古气候学置于全新的范式框架。本书(第三版)在此背景下,对第四纪气候变化记录进行了全方位综括,内容系统完备,阐释详实,行文逻辑严整,起转畅达,同类著作中难觅其俦。全书在系统论述古气候记录重建、气候系统与驱动机制和定年技术的基础上,详尽阐
本书梳理了我国深地科学的发展历程,揭示了深地研究的多尺度特色和强系统性,明确了深地科学在现代地球科学和地球系统科学中的核心地位,分析了该领域的两大发展趋势(一是新技术和新方法在创新发现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二是从不同学科相对孤立的探索研究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转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深地科学前沿的十大科学问题和一个能引领深地
本书是隋旺华教授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面向21世纪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类专业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教学项目的研究论述;第二部分是作者在不同时期发表的有关矿业地质工程教育教学研究的论文;第三部分是矿业地质工程专业的课程与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讨。全书涉及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本书从地下工程中节理化岩体硐室围岩稳定性及其控制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出发,基于物理模拟试验方法,结合声发射监测、数字图像相关方法等技术手段系统地研究了完整岩体硐室围岩和节理化岩体硐室围岩(含平行节理岩体硐室围岩、含交叉节理岩体硐室围岩)在静态荷载作用下的静态力学特性、能量演化与分配规律、声发射性能变异细观机理、渐进式失稳破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地质知识图谱构建及应用的基本框架与原理,重点分析面向文本的地质信息抽取、面向矢栅地质图件的信息抽取、面向表格的地质信息抽取、地质知识图谱的构建及应用场景等。全书分为8章:第1章侧重描述地质大数据的内涵、海量地质大数据的信息抽取及知识图谱构建、知识图谱的推理及应用场景;第2章描述了地质知识图谱构建中的本体
钟大赉院士专注于不同尺度构造研究的结合,涉及深部构造与浅部构造、深部物质运动对地壳演化的影响。本文集系统梳理他七十载科研历程中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构造地质领域的重要发现,阐明全球古特提斯发育最为完善的滇西和藏东地区板块演化规律,揭示新生代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前缘变形的三维调节形式和多阶段运动过程,为构建青藏高原构造–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