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实现以下目标: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人民身体素质明显增强,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0岁,人均健康预期寿命显著提高。其中对于老年人这一重点群体更是指出“促进健康老龄化”。结合这一目标,根据日常生活需要,特编写此书,书中设计多个板块,包括每日运动情况、血压、身高体重
本书取名天历探原,意指探究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本初原貌之意。作者结合考古成果和传世文献,指出中国古代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帝与五帝等文化现象首先是一种天文现象,提出古人对于太一信仰即是对天的信仰,并对四季、四时、置闰、阳历、阴阳合历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还指出,天文历法的知识在驺衍、吕不韦等人的演绎下介入
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出现了一个高潮,西方的科学知识大规模的传入中国。这一时期大量新的天文概念、天文数据以及计算方法涌现在历法家们面前,经纬度的概念正是其中一个最能体现中西历法汇通的重要新元素。经纬度概念伴随地圆说传入中国,不仅更新了时人的地理知识以及冲击了天圆地方的传统的宇宙观,而且对历法的编制产生了影响。在明末改历的
该书稿是一部太阳历资料,书稿内容主要包括:关于彝族历法和节庆方面的国家法律法规、彝族太阳历基础知识、彝族太阳历的相关佐证资料、彝族太阳历用法示例四个部分。
本书由《春秋日食辨正》《春秋朔闰至日考》《春秋朔至表》三种著述合编而成。大多成书于1867年至1870年之间。他的中国历学根基得益于早年正统的私塾教育经历,在墨海书馆与伟烈亚力等人合作的过程中,也接触到了西方的天文历法,并对其有了基本地了解。在协助西方传教士编辑《中公历书》时,王韬深入地学习了西方历法方法,并对中公历法
本书以成电校园植物为源,二十四节气为线,用12张月扉图与365张日历图尽显校园植物魅力。全书介绍了成电校园内的300余种观赏与野生植物的基本情况、花期、分布等,这既是成电校园自然之美的凝练呈现,也是出版社40年挖掘传承校园文化的体现。本日历面向电子科技大学师生、校友及社会人士,连接校园与社会、承载往昔与未来,见证电子科
在这本开创性的著作中,班大为阐述了星象学如何从一开始就塑造了中国文化,以及它如何影响中国的艺术、建筑、历法、神话、政治和军事决策等。本书研究了考古发现、古典文献、铭文和古文字等广泛的资料,记录了从新石器时晚期到清朝晚期天文现象在天朝发展中的作用,阐释了天文现象如何深刻地塑造了古代中国文明。班大为对中国传统星象学的研究是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几千年来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天文观测资料,受到各国天文学家的注意。中国的天文观测及与天文有关的人物事略、治历授时等资料具有极大的广泛性,除了在二十四史等正史中有记载,也散见于地方志、明清笔记和其他古籍。这给对这些资料的利用增加了难度。《中国天文史料》将它们集中起来,全面地、系统地将有关
本书系中国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策展笔记丛书之一种,旨在提炼、整理展览的创新思路、实践经验与示范意义,提高我国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整体水平,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书以上海天文馆基本陈列为依托,全面真实地梳理和记录展览筹备过程,多角度地解析和呈现展览本体,并对展览内涵和学术价值进行深度诠释。本
现在地球上的时间和空间,是受到本初子午线,也就是0度纬线约束的。但是,在19世纪以前,世界各地存在超过25条不同的本初子午线,分别位于巴黎、北京、伦敦格林尼治、华盛顿,以及自托勒密以来欧洲选定的传统位置——加那利群岛。最终,以通过格林尼治的经线作为本初子午线,成为最务实的选择。本书不仅全面翔实地叙述了今天国际通用的本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