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教育部“三全育人”项目——贺州学院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成果汇编。2018年开始至2022年为止,本着服务地方,本项目共为地方广播电视主流媒体、学习强国平台和央视频创作并播出了《红色记忆》《创业岁月》《扶贫路上》《家风》等五个系列共70多集地方文化纪录片,在国家、省、市新闻媒体发表了100多万字的新闻影视作品。本书
本书选题直指新闻理论的核心问题--真相,价值重大,同时也颇具挑战性。迄今新闻理论对真相的研究文献数量众多,本书选择从专业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自身的视角出发,对其元新闻话语建构进行批判性研究,这个切入角度是全新的,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为新闻理论研究补充了新鲜的视角和文献。本书以EBSCO全球报纸数据库为经验性材料来
"本书将传统理论与前沿知识深度融合。第一章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开始,带领学生了解理论缘起、发展历程和主要应用。第二章聚焦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第三章重点介绍了深度报道中的特稿、解释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第四章致力于解析新闻事实核查的原则与方法。第五章聚焦数据新闻,重点解析数据新闻的采集、解读与呈现,教材事料丰富。教材紧贴时
《相向而行:民国新闻界与密苏里新闻学院》书稿是目前国内首部以密苏里新闻学院和民国新闻界的交流合作活动为整体研究对象的图书,作者根据大量的中外文第一手史料,在中国新闻传播史的宏观视野下,全面系统、细致深入地梳理密苏里新闻学院和民国新闻界(学界和业界)交流合作活动历史。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和民国新闻界共同书写了中美新闻交流合
1913年中国人自主拍摄剧情片以前的影像发展史,是中国放映和观摩外国影像的接受史,是外国影像和观念的传播史,是具有中国特征的影像的起步史,也是中国本土电影摄制的尝试史。《申报》是近代中国现存历史最久的中文报纸,本书稿锁定《申报》的广告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影像广告的具体内容,完成对早期中国电影史的探索。作为一份中文商报
本书通过研究西人围绕《京报》进行的翻译、介绍、研究以及外交等一系列活动,展现中国本土的信息传播载体与近代报刊这种外来的新式信息载体产生联系,建立对接,并相互影响和融合的过程,由此考察处于近代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的信息传播领域的状况,阐释中国近代信息空间的构建过程及其时代特征,进而分析这一进程对中国乃至国际社会的意义及其影响
如何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培养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的新闻传播人才,是当今新闻传播业界、学界共同研究与关注的热点话题。 全媒体时代对新闻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新闻教育应如何调整和变革?学生需要掌握哪些核心专业技能?本书作者明确指出,掌握互联网的新思维、新本领至关重要。互联网不仅重构了传媒业,还重塑了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是当下中国媒体发展的新动向,但在新闻专业的实际教学和新闻行业的日常工作中,尚未达到新旧媒体的融合无间。本教程试图从教学端为这一难点的解决提供参考。本教程以案例为基础,侧重融媒体传播中的“采、写、摄、编、播、评”全业务流程实践分析。相关案例覆盖文字、图片、视频等融媒体报道形式以及报纸、公众号、网站
本书历时性地分析了从2G到5G这一技术变迁语境下中国主流媒体的新闻创新实践历程,分析不同技术阶段中国主流媒体新闻创新的动力、路径、特色与不足。本书指出,从2G到5G,中国主流媒体的新闻创新经历了“报网互动”、主动融入网络社会、媒体融合、深度媒体融合四个阶段。在此过程中,多重压力导致新闻创新实践走向同质化甚至窄化,不仅在
本书是2022年“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的文字稿汇编。本届大讲堂的主题是“新时代新征程——记者的使命与担当”,邀请了来自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在内的21家新闻媒体单位的32名新闻记者担任课程主讲,是一堂生动的国情大课、有温度的思政大课、有水平的专业大课、有实践力和穿透力的中国金课。主讲人所列举的案例、作品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