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编撰的第15部“气候变化绿皮书”,本书聚焦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新形势,从不同侧面展现我国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政策和行动,对关心气候变化、“双碳”目标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各级决策者和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大专院校教师和
本书共分四章,分别从大气圈(气温、降水、极端气候事件指数、天气现象)、冰雪圈(冰川、积雪、冻土)和陆面生态(地温、湖泊、植被、生态气候)等方面揭示了20世纪中叶以来西藏自治区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可为政府有效制定气候变化政策、提升气候变化业务能力、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宣传提供科学依据。
本书是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与气候变化评估室业务产品之一。全书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作为气候背景综合分析了我国2022年气候概况以及大气环流的基本特征;第二章重点分类综述了对我国影响较大的干旱、暴雨洪涝、台风、低温、高温、沙尘暴以及雾霾等重大气候事件及其影响;第三、四章分别阐述了气候对农业、水资源、生态环境、大气环境、
本手册按照我国省级现代气候业务服务的框架,全面系统地对兰州区域气候中心所有业务进行了介绍。全书共分为六章,内容涵盖了甘肃省气候概况和气候区划、气候监测与气候变化业务、短期气候预测业务、农业气象业务、生态与遥感业务和气候可行性论证等各方面,对所有岗位的业务流程、技术方法、技术指标、产品内容、分发时间节点和兰州区域气候中心
本书是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业务产品之一。全书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气候概况,介绍了全球和中国2021年气候特征、成因以及主要气候系统基本特征;第二章分类综述了对我国影响较大的干旱、暴雨洪涝、台风、冰雹和龙卷、低温冷害和雪灾、高温、沙尘以及雾和霾等重大气候事件及其影响;第三章阐述了气候对农业、水资源、生态
本书共分两辑,即“中国人的节气”和“中国人的节日”。作者分别从这两个角度介绍了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六个传统佳节,以及梅花、数九、花信等承载中华文化的精神图腾,诗意化地表达了农耕、时令、月相等中国人的生存智慧及其对当今世界的启示。
《巴黎协定》遵约机制虽然继承了蒙特利尔模式和京都模式的基本形式、目标定位、根本原则和履约内容,但也表现出了与后者的迥异之处:在遵约动力上,从强制遵约转向自主遵约;在遵约主体上,从发达国家转向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遵约判定上,从自上而下转向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当前,《巴黎协定》遵约机制陷入僵局。对此,可基于宏观―微观、由内
本书基于1991—202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通过系统整理、质量控制、科学统计、标准值整编、综合分析,结合天气气候环流背景及现代信息技术编制而成,全面、系统、准确地描述了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4个盟(市)35个旗(县、区)的气温、湿度、风、降水、能见度、冻土、积雪、蒸发等气象要素的统计特点和天气气
本书是关于不同空间尺度气候变化监测与检测技术、方法原理的专著。主要内容包括:气候变化常见科学、技术术语释义,气候变化监测业务与检测研究基本流程,全球和国家基准气候观测站网及其最优布设原则,气候观测资料数据质量控制与均一化方法,地面气候观测资料系统偏差评价与订正方法,气候变化监测与检测的分区方法、指标体系,单站与区域平均
本书脱胎于上海广播电视台日语节目《中日新视界》里的中华传统文化板块《节气里的中国》,面向国内广大的日语学习爱好者及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国内外读者。采用日汉对照的形式编写,按照二十四节气的顺序编排,每个节气均由节气由来、相关诗词、节气三候、节气传说、习俗及美食、养生小知识等板块构成。书中所附视频均来自《中日新视界》节目,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