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策划通论》是一部针对普遍意义上的市场化图书策划与生命周期控制的专门论著。主要内容由总论、图书选题策划、图书制作策划和图书推广策划四部分共十章构成,系统论述了市场化图书整个生命周期策划控制的意义、目的、操作方法,并结合大量典型案例对所述观点进行了论证,体系设计应用了阅读心理学、现代策划学、市场营销学、控制论、广告学
《悦读》是我国第一本有关书的书,力求做到雅俗共赏、曲高和众。本书既刊有名家原创的佳作,也刊有新锐且有思想火花的新论,并及时介绍近期阅读的热点,涉及政治、社科,兼论文学艺术,为读者提供了无限的阅读空间。创刊至今已出版44卷,博得读者广泛好评。
19世纪以来,中国出版业发生了重大变化,外来刺激与内在需求相结合,促使中国出版业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现代化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出版史的新视角。《中国出版业现代化研究(1800-1949)》试图提出认识中国出版业现代化的有益框架,从图书流通体系、出版技术、出版法律、出版企业制度、出版业同业组织、编辑出版家等方面讨论中国出
近年来,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学术期刊的改革一再被提起。在顶层设计部门层层推进的同时,无数的学术期刊在体制未变的情况下进行了各方面的探索,包括中国高校系列网刊的制作出版、教育名刊名栏的推选以及学术期刊平台的建立和完善等。《大数据时代的中国高校学术期刊》作者孙俊青、周小华就学术期刊的存在价值、改革愿景、改革途
《数字化时代学术期刊发展战略制度设计与路径选择/墨香财经学术文库》从学术期刊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制度性漏洞入手,采用定量和案例分析方法,全面系统地研究学术期刊发展方向,并融合大量案例,进行系统解析;通过对行业及研究机构的报告、政府官方数据、新闻媒体报道等数据的收集,以及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调查研究方法,对我国学术期刊发展
《品味西泠丛书:东风浩荡》的设定,就是以西泠印社发生在1979年及之前的事件为基本线索,系统地介绍从1964至1979年这一时段,西泠印社在杭州书画社自收自支体制内及自立后的运行与存在状态。之所以这样设定,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非常年代的特殊性——西泠印社的园林、文物在杭州书画社的庇护下得以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还有,它
《陈伯海文集》出版后社会影响较大,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召开了出版研讨会,全国学者三十多人参加会议。本书是参加会议学者的发言及他们的有关研究论文汇集。全书分两大块,一是陈伯海文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二是有关研究论文。本书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陈伯海的学术思想。
本书是依据国家软科学重大项目---“中国出版业转型与升级战略研究课题组”对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出版从业人员的问卷调查得来的数据为支撑,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完成的,全书共包括绪论、总报告、专题报告和附录四个部分。介绍并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理论文献的基础上,对我国出版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和评估,剖析了发展
《国际出版业发展报告(2015版)》在继承前7部的基础上,又有许多创新之处。第一篇“主报告”解析了在国际金融危机、各国政策法律和数字化浪潮的影响下,2014年国际出版业发展情况。包括传统出版市场发展堪忧,生产规模压缩,销售数量下滑,实体书店唱衰;新兴出版业态风生水起,电子书市场向好,自助出版渐成气候,众筹出版闪亮登场。
《留存着的书业时光》由28篇长短不一的文章组成。从书业往事追踪、职业生涯回味、书店行走观察、书人访谈纪要到作为课题的研究成果,体现了作者的书店情怀和专业眼光。全书既有轻松的描述也有沉重的思考,读者由此可以读出作者在书业中的经历,也是中国当代书业发展的细节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