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背景下,建设一批高水平民办高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目前,中国民办高校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但也有少量民办高校艰苦创业,励精图治,实现了“洼地崛起”。本书构建了中国高水平民办高校的评价指标体系、圈层结构模型,形成中国高水平民办高校生成机制模型,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为建设高水平民办高校提供了
本书基于个案调查研究基础上,采用相互嵌入、循环验证的混合研究方法,发现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评价特征和实效,揭示其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同时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教育管理的应有之义,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师评价应该“回归本真”的重要观点。本书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评价奠定逻辑起点和理论前提,是高校教师评价与高校教师评价研究的
学习力是衡量终身学习能力的关键指标。本书在学习心理学和系统动力学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学习力的理论模型;依托“国家大学生学情调查(NCSS)数据库”,采用横纵向数据呈现了立体式和动静结合的学习力模型,分析了中国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影响因素及其动态发展特征;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挖掘学习卓越大学生学习力模型的特殊性,综合提出了
本书通过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高校辅导员建设与发展的历史进程,聚焦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取得的成绩与困境,研究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探讨影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主要任务与实践路径。本书将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置身于教师专业化的范畴之内,从
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教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历史教育质量服务。本书依托历史学科背景,不空谈教育、教学的方法,紧密联系中学历史教学实践,针对教材、素养与课程思政等重要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呼吁建立中国历史教育话语权,能给历史教师提供一定的帮助。
本书采用社会网络互动的研究新视角,选用多机构间互动关系作为切入点和分析单位,解答了“不同性质三方机构如何合作”以及“大学募捐执行机构是否应该服务和听令于大学行政职能部门、遵循科层制逻辑”两个问题,给出了网络互动层面的解释,为社会网络理论增加了新研究情景,可为中国大学募捐提供实践指导。
本书从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宏观政策背景出发,针对中国区域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共性和差异性,初步建构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国家标准和“四维度二层次”区域性标准体系,重点分析普通高中在规模、结构、公平、质量等几个重要指标上的区域性特征,继而聚焦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制度设计,构建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制度的价值论域,围绕普通高中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逐步推进,生涯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然而各中学生涯教育的开展状况却参差不齐。基于此,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朱红团队携手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生涯教育专业委员会,一方面广泛调研,从宏观上了解全国各中学生涯教育的进展、问题与成效;另一方面,邀请全国各地中学代表,从学校整体发展以及教师教育实践等方面分享生涯教
本书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进行字面意义理解的基础上,结合逻辑思考和新时代背景,初步界定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概念,并通过与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等相关概念的比较来进一步全面深刻理解其本质内涵与特征。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涵义出发,科学编制调查问卷并组织实施调
本书是沈桂弟老师主持下的杨浦区生命科学名师工作室全体学员三年的教学实践研究成果的汇编。本书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探索篇,主要是学员们围绕探索主题进行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主要围绕“新课标新课程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如何在新教材具体生物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有效落实”进行,设计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展开,设计中提出了多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