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行业数字营销师(初级、中级、高级)
本书全面展现了2023年以来中国文化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状况,分析了中国文化志愿服务发展的实践特征、发展模式和发展趋势。 全书由总报告、分报告、地方篇、机构篇、案例篇、专题篇、附录组成。总报告总结了2023年以来中国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发展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机遇和发展趋势;分报告对我国重点领域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
本报告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发起,联合国内外文化产业领域的专家学者编撰而成。 本报告归纳、总结了中国文化产业的最新特征与发展趋势,重点聚焦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智技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赋能、重塑与提升,以及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与发展。尽管2023~2024年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但中国
本书从分工和生产效率入手,对文化产业集聚和市场集中特征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上做了分析。全书共8章,第1章是绪论,第2章是文献综述,第3章是文化产业的空间集聚与市场集中机制研究,第4章是文化产业生产率分析,第5章是文化产业生产率与空间集聚和市场集中的关系,第6章是细分维度的解释与稳健性检验,第7章是中国文化产业集聚与市场集中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基本立足点,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视域探寻农村生态文化产业及其发展规律,既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提升中国生态文化软实力的客观要求,也是发挥农村生态文化优势以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生态富民的现实需要。中国农村生态文化产业及其发展态势和宏观政策总体上呈现向好趋势。当前农村生态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
本书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组织的非遗传统和转化实践总结报告。本书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聚焦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创新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面向我国60余个国家或地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实践调研,包含傩面具、无骨花灯、大足石雕、普洱茶、唐卡等,以青年之力推动非遗传承与高质量发展相互赋
本书既是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研究成果,更是作者几十年来对当代旅游理论研究的延展,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提升旅游品质的重要手段,是传播弘扬中华文化的有效路径,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以实践的思想推动思想的实践,从中央战略部署、政策设计落实,到市场主体布局、国民和游客感知,
本书立足较为丰富的中国公共文化治理实践,尝试填补理论支撑不足的空白,探索构建立足于现实的中国特色公共文化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理论框架,再试以理论指导实践,引导公共文化治理体系主动适应当下多元价值交织的社会现实,在推动激励机制与激励环境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促进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 作者首先提出所要破解的核心问题,进而从理论
自从搞非遗,下乡便成了我的常态。如果不是遇到疫情。我几乎每年都会有半年左右的时间行走在乡下。我每到一县,无论是书记,还是县长,都会问到同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做,才能在全国属第一?中国有2800多个县市,要想属第一谈何容易。我告诉他们,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摸清自己的家底,搞好本地遗产资源的大普查,找到人无
本书以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基底,对文旅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供需特质、创新取向等展开论述,为读者更好地了解新质生产力与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及赋能策略奠定了基础;介绍了科技、生态、文化对文旅产业新发展的创新驱动作用,引导读者对文旅产业的绿色发展、数字化发展有基本的了解;从文旅产业融合理论分析入手,详细论述了产业融合对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