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城乡融合视角,以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为研究对象。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依据《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包括读书看报、收听广播、观看电视、观赏电影、送地方戏、设施开放、文体活动7项基本服务项目以及硬件设施提供、人员配备。长期以来,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无论是规章制度制定还
本书梳理了“文化”与“文化多元化”的概念,提出对当代中国社会语境下文化多元化的理解,并梳理了国内外学术界比较有影响的关于文化多元化的代表性思想与观点,着重研究了在多元化语境下中国社会文化建设的困境和路径,分析了网络信息文化与人的发展、大众文化在当代中国的人文提升及乡村文化发展。论述了全球化大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加强社会文
本书收集了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调查报告、访谈录、传承人传记等稿件,旨在为苗、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提供一个学术交流与展示平台。
本教程共介绍了木版年画、烙画、面塑、剪纸、扎染技艺、陶艺、皮艺、国画八种非遗技艺的相关知识,集知识性、技艺性、技能性、实践性为一体,将每一种非遗技艺用详实细致、朴实的语言和图文并茂的技艺流程,以及拓展的各种非遗技艺流派的特点和非遗大师的作品特色,进行了编写,展示了多彩非遗技艺的操作步骤和丰富的非遗作品,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本书分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五个部分,收录了《武林并未远去:沈少三与撂石锁》《门上的春秋:郭泰运与朱仙镇木版年画》《仙到玉屏留古调:刘泽松与玉屏箫笛制作技艺》《岁月的重量:雷雨霖与鹤年堂中医药养生文化》《懂天书的人:潘老平与水书习俗》等内容。
本书共20讲,内容包括:刘则亭与古渔雁民间故事、朱小和与四季生产调、侗族大歌、吴家兴与侗族琵琶歌、秦梦雨与昌黎地秧歌、凤台花鼓灯、刘永周与腾冲皮影戏、曾金贵与湘剧、刘永安与邵阳布袋戏、郑兰香与婺剧等。
本书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五个部分,收录了《老人与海:刘则亭与古渔雁民间故事》《骆驼为什么哭泣:巴德玛与蒙古族长调民歌》《小丑的心:秦梦雨与昌黎地秧歌》《孤独的剧团:刘永安与邵阳布袋戏》《古戏守望人:张月福与德江傩堂戏》等内容。
本书重点剖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及其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详细阐述了如何创造一个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健康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并对其原生态特质及其文化空间进行有效保护,积极探索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回顾总结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制度的发展历史与经验,分析存在不足的基础上,探讨非物质遗产代表
本书共七章,内容包括:诗路文化带概述、国内外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研究概述、诗路文化带的文化特色与保护、推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文化品牌建设、产业发展的制度供给。
本书主要按历史的线索,以一些关键大家为中心,分六章梳理了自北宋初年以迄南宋末年杜诗地位的浮沉变化。其中也兼顾了编注家这个特殊类群,“集大成”说、“诗中六经”说这两个特殊问题,并以专题形式集中安排在相应的位置上。在梳理中,本书对宋代杜诗学的“诗史”说、“忠爱”说、“诗中六经”说、“集大成”说、“无一字无来历”说、“夺胎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