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政策研究”“基础研究”“人物风采”等七个板块,收录了《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系列评论》《渝东南土家族物质文化概述》《文化是集邮的灵魂——重庆集邮讲座回顾》等文章。
本书收录广西全区文化旅游系统各个单位选出的三十几篇优秀调研报告,涉及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文化旅游与乡村振兴、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全民阅读、广西桂剧和粤剧研究、古籍数字化开发研究等方面。总结该年广西文化旅游取得的成就和不足,对新时期广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出新的展望
《厦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22)》拟通过首次系统、鈁位地调研厦门非遗传承现状、厦门非遗保护现状、厦门非遗发展现状,并在调研的基础上展开深入分析,助力加强厦门非遗工作指导,并为其他地方性非遗工作提供“厦门样本”。《厦门非物质文化遗产跋展报告(2022)》分为五大板块,分别是:总报告、分题报告、优秀案例、论文、政策
本书介绍了浙江金华市的非遗项目,包括传统技艺类、传统戏曲类、传统美术类、传统舞蹈类、传统体育类、传统音乐类、传统医药类、民间文学类等,该书稿中英文对照,并且每个文物古迹均配以图片,旨在帮助中外读者了解中国浙江金华的璀璨文化和灿烂的历史,加强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延续金华历史人文脉络,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本书由上
本书作者在考察后认为:此前的上海,对于幕末时期的日本既是西方信息传入的“中转站”,又是日本朝向欧美、走向近代的距离最近的入口。而明治维新以后的上海,对于日本来说是扩张到大陆的“基地”,以及众多梦想“脱离日本”的日本人一个距离最近的“冒险家的乐园”。
本书围绕流域地理风貌和历史变迁、三十六堰兴建往事、科学和人文价值、卢文台生平事迹和治水精神、获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价值探寻等方面,以人文视角展现两岸繁衍生息的农耕文化、水利文化、婺窑文化、饮食文化等民间传统文化的起承转合,解读绿水青山下的地方文化密码。书中精选120余张照片,跨度长达30余年,不少照片系首次发布,以图文
本书在充分利用档案文献、报刊资料、专访、回忆录等丰富史料及吸收近年科研新成果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对1949年至1966年间党领导下的上海文化建设的重要事件和重要成果进行系统的观照和研究,力求深化对这一时期上海文化建设历史的认识,并为今天我们进一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一定的
《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文物工作年鉴(2022)》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客观、全面、翔实地记述了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文物工作的情况,总结绍兴市2019—2021年文化广电旅游文物工作
本书以非遗的网络传播为导向,凭借数字技术,对其网络传播的类型、模式、传受关系、传播媒介、传播空间、传播策略及效果等内容进行综合研究。具体为:第1章通过对非遗的网络空间、网络场域存在的各种形态的分类组合,分析了非遗的网络传播形态主要体现为人内、组织、人际、群体、大众五种传播形态,以及在媒介、社会、文化空间、场域中的传播,
本书收集整理了有关敦煌非遗项目的各种图片资料,内容涉及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戏剧、传统舞蹈、传统医药、民俗等122项敦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名录图典的方式编辑出版,生动展示了敦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貌。读者可通过图典全面了解敦煌非遗概况,对敦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有着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