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为期两年半的“道德生活项目”,以一种全面的和富有想象力的视角审视课堂及教学活动,探究渗透在学校环境和日常课堂活动中的道德行为,揭示这些隐性信息对学生品质发展、教育和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激发教师对自身行为的道德审视和反思,从而提出优于惩罚式教育的、更好理解学生的教育方法。并强调,学校的任务不仅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
本书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包括教育科研概论、教育科研的特点与程序、问题的选择与假设的提出、文献的查阅与分析、样本的选择、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等;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各种具体的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其中有些还是比较新的研究方法,比如质的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叙事研究法等;第
本书稿以陶行知教育思想及其在故乡的实践为主题,以陶行知及其徽州友人为线索,把分散在歙县、休宁、屯溪、绩溪、祁门等地的教育遗存串联起来,展现出独具徽州特色的行知文化图卷。相关教育遗存包括行知故里黄潭源村、万安古镇少年读书处,陶行知徽州友人汪采白、洪范五、叶元龙、方梦樵等的故居以及崇正学堂、省立第四女子师范学校、歙县行知小
美,无处不在,美育,也无处不在。《大学美育概论》是在国家大力提倡五育的背景下,为了满足大学美育课程的教学需求,促进在校大学生和谐、全面、健康发展而编写的。本书共十二章,主要内容包括美育新识、文学艺术、书法艺术、绘画艺术、音乐艺术、戏曲艺术、舞蹈艺术、雕塑艺术、建筑艺术、摄影艺术、影视艺术、数字媒体艺术。
编写的目标在于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学生深刻认识劳动在人的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意义,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补齐补足劳动教育短板;使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懂得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懂得农民精神、医护精神、师范精神、科学家精神、个体创业者精神等不同行
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表明,面对文化全球化的冲击,如何通过学校教育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成为新的议题。基于此,本书首先对土家族传统文化进行了梳理,将其分类并凝练出“四生”教育价值。其次,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探明恩施中小学土家族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管理现状,总结其不足并借助回归分析探明原因。再次,本书基于文化共生理论与CI
18世纪的法国,君权神授的观念(即上帝通过国王作为使者来统治人民)盛行。面对这种不平等的社会,哲学家卢梭将改革的焦点放在了人的教育上,1757年写成了《爱弥儿》,该书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出版。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富家孤儿爱弥儿的教育,清晰地展示了理想公民的教育方式,对当时的封建制度进
本书分总报告1篇、分报告4篇、专题报告2篇和区域报告2篇。其中,总报告主要聚焦北京市教师队伍发展情况,从规模总量,专任教师的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分布、配置等方面对北京市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在肯定北京市教师队伍建设成效的同时,也发现存在的问题,如教师队伍规模总量仍不宽裕、创新素养不高、职称结构不尽合理、
本书是全国优秀教师、资深班主任钟杰写给青春期孩子的成长手册。钟老师以青春期男孩、女孩不同的身体特征和心理发展为基础,用轻松愉快的零距离对话方式,帮助青春期男孩、女孩了解成长中的自己,解决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同时帮助成年人理解青春期孩子,破解亲子间的沟通密码。在第一卷中,钟杰老师真诚地解答青春期男孩的常见问题,帮助他们成
本书为开放教育教材,涉及:审美范畴,形式美的法则与应用,艺术美鉴赏,自然美鉴赏,人物美鉴赏,社会生活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