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族自辽太祖确立“尊孔崇儒”文教政策始,辽朝社会朝野上下、宫廷内外,均形成崇尚儒学教育的社会风气,儒家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深入人心。不过,辽朝亦不排斥佛学与道学,具有三教兼容并行的文教特点,故辽朝社会文化面貌便予人以北方游牧民族特色之“契丹辽文化”的映像。本书稿围绕“契丹辽文化”特色,从辽朝教育与辽朝社会生活互动视角出
本书通过理论研究,对教育协同发展的平台体系进行再认识,将教育各要素与政策、经济、人口、科技、环境等要素结合起来,研究各要素之间的运作方式,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开阔视野,为实现区域教育和谐发展提供新思路、新视角和理论指导;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人口、产业、科技等与教育息息相关的影响要素,摸清三地各级各类教育的底数,找出各地
本书吸取近年来中国教育史研究的新成果、新观点,遵照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思想,把中国教育史看做一个相对独立的历史过程,将中国教育史划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阶段,其中将中国古代教育史分为古代教育的缘起、奠基、鼎盛、调整、衰落五个历史时期,从而对中国教育史的章节结构做了较大的调整。本书每个章节分别论述各个
中国教育史这门课程讲什么?作为教育学类专业基础课程,中国教育史重在讲述中国历史上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将它们置于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条件下进行考察,揭示其内在联系,把握其发展脉络。对教育制度的讲述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阐述相关的方针政策、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管理措施及其经验得失;其他如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人才
本书共八章,包括国际教育概述、澳大利亚国际教育机构、澳大利亚国际教育比较研究、“教育援助”阶段的澳大利亚国际教育、“单一经济”阶段澳大利亚国际教育、“多层次发展”阶段澳大利亚国际教育、澳大利亚国际教育对中国的启示、澳大利亚国际教育的未来展望等。
近代我国学位制度与研究生教育是在西学东渐潮流的冲击下,在西方文化不对等的迫压下,从机械嫁接日本的学制开始,到多重模仿德国的学位制度,再到全面移植美国学位制度的发展历程。本书阐述了清末重行新政时期对西方学位制度的变通与研究生教育意向的确立(1901-1911),北洋时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创建(1912-1927)以及
本书从美国社会经济学家、摄影家甘博近6000张黑白照片中撷取了182张与中国民国教育息息相关的照片,结集成册,配以编著者亲自考察旧址和文献考证之后的文字解说,客观真实地再现了民国1917-1932年公办教育、教会教育、学前教育、孤儿教育、女子教育、对外汉语教育、特殊教育、平民教育、劳教教育、大学建筑、学生运动等方方面面
作者曾先后接受过中国与美国教育,深刻体会到中美教育的巨大反差,她根据亲眼所见、亲身体验的大量鲜活事例与学习经验,以生动、细腻笔触向读者详尽描述和展现了目前国内学龄孩子家长十分关注的中美教育的区别与差异,通过讲述一个个身边发生的故事,详细解答国外大、中、小学的教育体系、办学机制、运作模式、教育理念、教学形式、学校管理等等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从政策层面对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提出了要求。研究综合运用德尔菲法、访谈法和内容分析法对县域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结构、权重和基本实现的目标值进行了系统研究,构建了由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37
本书立足于国际未来发展重点,结合中国目前的教育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的教育投资效益分析和学生发展的实证研究,系统论述了教育基础设施、早期儿童发展、农村学校质量、早期阅读、教师与教育质量,以及女童教育作为教育战略投资与发展重点的原因和重要意义,介绍了国际组织在发展中国家实施项目的实践结果,从教育学、经济学、人类发展和国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