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史学:教育史研究的斗争历程/英国教育史经典译丛》中,麦卡洛克更详细的阐释教育史和教育学、历史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麦卡洛克认为传统教育史学疏远了与历史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拒绝任何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但是却保证了教育史和教育学之间的关系,成为师资培训课程的基础课程。马克思主义教育史学关注社会学、人口统计学和经济
该书论述了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和国家提出的2020年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在中国公立学校教育及中国教育行政改革等政策和方向,主要分析、研究了公立教育解科层治理的市场取向、公民社会取向、校本取向和政府取向各方面的治理框架、理念和方法等内容,同时对中国行政改革提出建议和方向,使广大教育研究者、教育工作者明确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本书系美国杰出的教育理论家、教育改革家、核心知识基础教育的创始人赫希教授的代表作之一。作者认为美国的学校不让学生接触比较深奥的知识是不适当的,这一做法没有为学生进入一个竞争激烈、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经济体做准备,反而抑制了学生的能力和想要学习的愿望。作者提出,学校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摒弃之前他们关于批判性思维的理论,并且
契丹族自辽太祖确立“尊孔崇儒”文教政策始,辽朝社会朝野上下、宫廷内外,均形成崇尚儒学教育的社会风气,儒家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深入人心。不过,辽朝亦不排斥佛学与道学,具有三教兼容并行的文教特点,故辽朝社会文化面貌便予人以北方游牧民族特色之“契丹辽文化”的映像。本书稿围绕“契丹辽文化”特色,从辽朝教育与辽朝社会生活互动视角出
本书通过理论研究,对教育协同发展的平台体系进行再认识,将教育各要素与政策、经济、人口、科技、环境等要素结合起来,研究各要素之间的运作方式,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开阔视野,为实现区域教育和谐发展提供新思路、新视角和理论指导;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人口、产业、科技等与教育息息相关的影响要素,摸清三地各级各类教育的底数,找出各地
本书吸取近年来中国教育史研究的新成果、新观点,遵照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思想,把中国教育史看做一个相对独立的历史过程,将中国教育史划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阶段,其中将中国古代教育史分为古代教育的缘起、奠基、鼎盛、调整、衰落五个历史时期,从而对中国教育史的章节结构做了较大的调整。本书每个章节分别论述各个
中国教育史这门课程讲什么?作为教育学类专业基础课程,中国教育史重在讲述中国历史上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将它们置于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条件下进行考察,揭示其内在联系,把握其发展脉络。对教育制度的讲述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阐述相关的方针政策、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管理措施及其经验得失;其他如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人才
本书共八章,包括国际教育概述、澳大利亚国际教育机构、澳大利亚国际教育比较研究、“教育援助”阶段的澳大利亚国际教育、“单一经济”阶段澳大利亚国际教育、“多层次发展”阶段澳大利亚国际教育、澳大利亚国际教育对中国的启示、澳大利亚国际教育的未来展望等。
近代我国学位制度与研究生教育是在西学东渐潮流的冲击下,在西方文化不对等的迫压下,从机械嫁接日本的学制开始,到多重模仿德国的学位制度,再到全面移植美国学位制度的发展历程。本书阐述了清末重行新政时期对西方学位制度的变通与研究生教育意向的确立(1901-1911),北洋时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创建(1912-1927)以及
本书从美国社会经济学家、摄影家甘博近6000张黑白照片中撷取了182张与中国民国教育息息相关的照片,结集成册,配以编著者亲自考察旧址和文献考证之后的文字解说,客观真实地再现了民国1917-1932年公办教育、教会教育、学前教育、孤儿教育、女子教育、对外汉语教育、特殊教育、平民教育、劳教教育、大学建筑、学生运动等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