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丛书共有10本。本书为第9本,收录作者在2019年之后几年内写的艺术短评和短论,凡26篇,多为作者作为策展人或学术主持写的展览前言。本书第一编是当代艺术评论,第二编偏于当代架上绘画,第三编涉及书法、国画以及其他,第四编收录了几篇相关的媒体采访稿。所谓异在的力量是作者对于当代艺术的基本诉求,艺术没有本质,没有规定性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发明史。在人类已经步入人工智能时代的当下,技术发明对人类社会及人类本身的革命性变化,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负责任发明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发明是创新的源头,从科技哲学、科技社会学、科技管理学的角度看,只有实现负责任发明,才能真正实现负责任创新。 本书从多角度论证了在技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国际力量对比不断调整。自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以来,我国在变革的浪潮中不断谋求进步,通过各类创新机构、组织、联盟和联合体孕育新质生产力。本书围绕既是高校又不完全像高校、既是科研机构又不完全像科研院所、既是事业单位又不完全像事业单位、既是企业又不完全像企业的新型研发机构,深入阐述了国内外
《北京开放科学发展报告(2024)》是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情报研究所组织研创的关于北京开放科学发展情况的综合性研究成果,也是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首都高端智库重要研究成果之一。 本书共分为总报告、分报告、理论篇、专题篇和热点篇五大部分,在继续关注北京开放科学最新实践的基础上,聚焦北京开放获取相关问题,如期刊开放获取、
自17世纪以来,西方的自我意识、它与过去的关系以及它对未来的意识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因为认知价值一般都逐渐围绕着科学价值形成。科学不仅为理解世界和我们在其中的位置带来了一套新的价值观,而且还彻底改变了这项任务,重新定义了探索的目标。西方科学文化发展的这一显著特征,标志着它有别于其他科学生产文化。
本书为“大学、知识、政策译丛”之一。本书作者卡罗琳·瓦格纳是俄亥俄州立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文献计量学、科技政策,是目前研究国际科研合作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二十世纪是“大科学”时代。在战略竞争和激烈的经济竞争的推动下,各国政府对国家科学机构进行了大量投资,但是科研的巨大投入往往是一个国家无法独立承担的。
薛凤、柯安哲从梁启超、李约瑟二人关于科学和历史的不同观点出发,通过气候与元代灾害、晚明对工艺技术的讨论、20世纪放射性同位素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应用、元明之际蚕业技术文献研究、20世纪70年代美国化学品监管等个案的分析,以及对于梳理中西方科学史研究的进程,勾勒了中国与西方在科学史研究方法上与机构上的差异,描述了当前的研
本书为2024年德阳市创新驱动系列学术交流活动论文选集。自2006年以来,德阳市创新驱动系列学术交流活动已经举办了8届,本书是针对第9届的图书。文章内容集结了创新驱动系列学术交流活动的精华成果,包含了高端装备制造与新材料学术交流、高端能源装备产业化发展技术探讨、乡村振兴与农业产业化发展、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融合研究等专题
《课后全方位:科我要当科学家》讲述了科学的历史、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科学创新能力和科学道德观,里面还讲了许多科学家的故事,期望通过榜样的力量来引导孩子发展科学思维能力。本书是一套核心素养科普阅读丛书,目标是让孩子通过阅读系统性地获得数不胜数的知识,培养出受益终身的核心素养。整套书内容从数理化到史地生,从基础学科
本书收集了2024年浙江各类科技活动的投入产出等方面统计数据,较为全面、系统地描述了浙江区域科技活动的规模、水平、布局、构成与发展,是有关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了解、研究和分析浙江科技政策以及科技活动情况的主要工具书。本书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全社会科技活动的综合统计资料,主要有科技活动人员构成与投入情况、科技活动经费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