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全球的大范围开展,我们日渐清晰地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在“一带一路”沿线本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丛书中的一本。由北京师范大学杨利慧教授主编。各国的文化交流,以及中国近年来提出的乡村振兴,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该卷汇集了包括中国、
本书共分七个篇章,从多个方面对非遗与文创产品进行了论述。第一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文化创意产品的意义入手,阐述了二者融合的可能性;第二章主要分析中国的文化创意产品及其现状;第三章结合前两章分析了非遗和非遗文创意产品的关系,提出“非遗文创”的概念;第四章对非遗文创的现存问题逐一进行了分析;第五章归纳了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的五
书稿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沿着文化理解-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思维逻辑,从不同的文化传统镜像出发,对“文化自信”作语义-精神形态的阐释;第二部分沿着“自信是自卑和自负之间的中道”“文化自信是文化自卑和文化自信之间的中道”的思维理路,对“文化自信”价值-精神形态的诠解,阐发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负的深层次诱因,阐明
本书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成果。全书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厚植文化底蕴;提高
本书稿是关于外语教育方面的著作,主要围绕外语教育与文化自信展开,在介绍选题背景、厘清文化及文化自信等基本概念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对外语教育中关于文化自信培育的问题进行深度剖析,主要涵盖外语教育的历史沿革、文化使命、文化自觉、文化安全等相关内容,并探讨了外语教育中文化自信培育的策略重构、四重维度以及实践路径。本书稿从理论建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学术交流源远流长,近年来,两国古典学界希望作进一步交流的呼声更高。正基于此,北京大学中文系从事中国古典学研究的一些学者,与早稻田大学文学院、日本古典籍研究所从事日本古典学的学者开始联合起来,正式建立了“中日古典学交流与融通工作坊”这一常规化的学术交流平台,并定于每年秋季举行一次学术会议,就共同关注
明清鼎革之际,生活在宁波的中国儒生朱宗元,是如何通过思想和精神上的种种努力,去协调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碰撞与纠葛?与以往全球史著作只关注流动中的人不同,《在地之人的全球纠葛:朱宗元及其相互冲突的世界》的主人公朱宗元是一位基本上没有离开过宁波的在地之人,但我们从其著作中却可以看到他对远西之地的想象和对全球网络的参与。借助全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乡村文化建设,实现对乡村道德伦理、价值文化、民俗文化的重构。旨在阐明传统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传统文化的建构。书中深入发掘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对当代中国乡村文化现状进行分析,并对乡土特色文化、旅游文化、产业文化视角下的乡村振兴路径进行探究,增进传统文化认同,建设
本书主要考察17、18世纪肇始于法国皇帝路易十四,而后整个欧洲出现的一种带有东方品位的艺术风格和潮流。作者没有简单从文本中考察这种文化潮流,而是将目光聚焦于中世纪欧洲旅人带回的光彩夺目的瓷器,或是东印度公司输人的中国工艺品、丝织品。
澧水是湖南四大河流之一,主要流域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它发源于湖南省桑植县,经桑植、慈利、石门、临澧、澧县、津市等县市,汇入洞庭湖。作为长江中下游平原人类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澧水不仅孕育了生命,也塑造了澧水流域与众不同的文化特征。本书以水为主线,通过对历史时期澧水流域自然环境的变迁、人水关系演变等问题的考察,对澧水流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