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人类非遗,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4个部分,刻画了衢州非遗的发展脉络,同时展现了衢州非遗保护发展成就和亮点。
本书遴选调研报告近40篇,涉及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艺术创作生产、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乡村文化振兴等方面。
本书内容包括:探寻罗秀山散记、深秋的遇龙河、浦北文史之旅、骆越铜鼓杂谈、桂学与北部湾文化、故乡的路、我的《花山》情缘等。
本书接续了之前已整理的多种溱洧文化形态,从八个方面深入挖掘、归纳梳理,它们是:《羲皇之乡》,对多年来新密伏羲文化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岐黄圣地》,系统介绍了新密岐黄文化资源,对新密的中医药文化做了细致的调查归类;《祝融故里》,从“郐国故城”入手,对遍布新密的祝融火神现象作了详实的田野考证;《溱洧古都》,对分布在溱洧流域
如何在澜湄合作良好的民众基础之上.更好地增强六国民众的“澜湄认同感”,是打造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带、建设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课题。本书根据2018-2019年“海外中国企业与员工调查”(OCESS)结果,从中资企业东道国员工视角,对中国与湄公河五国的民心相通状况进行系统分析。首先依据ABC态度理论模型构建民心相通指标体
本书基于“互联网+”视域,研究中国-东盟教育交流的跨文化学习问题。全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研究,首先讨论“互联网+教育”向“教育+互联网”的范式转型,其次对互联网时代跨文化学习进行理论阐释,最后探讨独特场域下“互联网+”跨文化学习模型。第二部分为实践研究,运用基于设计的研究范式,以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为对象,开展
本书选择中巴人文交流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题材,聚焦人文交流对双边关系的促进作用,发挥民心相通对两国关系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在举国上下大力推进区域国别研究的进程中,该书亦是巴西国别研究知识积累和社会普及的有益探索,有利于挖掘被遮蔽的逸闻趣事,传播两国关系中的温情故事。
《中华文化的跨文化阐释与对外传播研究》以跨文化阐释学为理论依据,从传播者的角度研究中华文化经典外译与跨媒体对外传播,从接受者的角度研究中国文化的国际接受与认知,力图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状、文本与现实、方式与途径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对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进行深层思考,并对中华文
本书探究探讨了中华文化在东南亚华文教育中的传播与研究,以跨文化传播理论角度来梳理东盟地区华文教育的传播历史、现状,并分析东盟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之间关系与特征,提炼出中华文化在华文教育模式下新内容、新特征、新需求以及中华文化在传播中所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与新机遇。
张明杰,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日本汉学史。明治维新后,受对外扩张的国策影响,近代日本学者涉华实地调查十分活跃,涌现出诸多知名学者和一批影响深远的著作。本论文集考察了冈仓天心、鸟居龙藏、内藤湖南、桑原骘藏、狩野直喜、木下杢太郎、青木正儿等人对中国建筑、考古、宗教、美术等领域的实地调查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