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通过对国内外终身教育与图书馆教育的文献分析,梳理两者之间的关联,在此基础上对智慧图书馆的内涵、外延进一步廓清,阐释终身教育视域下智慧图书馆的服务的功能,进而分析智慧图书馆服务乡村阅读的要素,主要包括:专业团队、信息资源、技术、服务模式、用户五个方面。探讨智慧图书馆服务乡村阅读的系统架构,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目前乡
在省委宣传部关于“持续打造出版精品”精神的指导下,积极落实“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出一批展现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文化读物”的指示精神,打造“大家学术文库”系列图书,此次申报为第一辑。该系列图书涵盖了20世纪初至中期的知名学者,如舒新城、王国维、傅斯年等学术大家
2022年12月清华大学图书馆迎来了110年华诞。自建馆以来,图书馆人在服务中开展研究,又通过研究促进服务水平的提高,在建设研究型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本论文集收录了清华大学图书馆工作人员近十年来发表的优秀论文和研究报告共计68篇,分为图书馆建设与发展、资源建设与信息组织、读者服
该选题以公共图书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为研究背景,在全面调研国内外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现状基础上,针对公共图书馆在落实国家知识产权强国战略中的职责与定位,研究并提出适合公共图书馆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体系,并以国家图书馆为例,探讨该服务体系建设在公共图书馆实践情况与效果。
电子书是伴随信息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的图书形态,具有传输便捷、阅读方便的特点。随着技术发展演进,电纸书等电子书阅读设备、电子书阅读平台、移动阅读等陆续成为电子书阅读和服务的方式,伴随其中也产生了版权等现实问题。本书总结了电子书的发展历史、技术环境和标准规范,研究了公共图书馆电子服务的典型案例,从服务内容、服务渠道、服务方
本书主要涉及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专门论述历史文献本身的收集整理方面的相关学术问题;二是论述如何利用历史文献开展相关专题研究的学术论文。时间跨度涉及中国古代、近代和世界史文献的整理和利用,对学术界其他同仁相关研究的推进将会有所启发。
在现代社会中,志愿者的身影无处不在,他们以无私奉献的精神,为社会进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活动、志愿服务,不仅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范畴,更是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在当今,公共图书馆的作用与使命更在于推动文化自信自强,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志愿名片,以此彰显文化的价值与内涵,展现文明的温度、广度
本书作者陈铁民先生乃唐诗学大家、学界耆宿,作者论述唐诗文献整理、考证的方法和门径,即从作者自己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体会和他人的有关经验出发,归纳、总结出一些基本的方法和门径,还有若干应注意的问题,再找出众多具体、典型的正反两方面的例子(以唐诗为主,间及唐文),予以论证和说明。本书以作者1981年在北大中文系任教时,为高年级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出土简帛文献与古书形成问题研究(19ZDA250)的阶段性成果。全书主要基于简帛文献,聚焦古书成书问题。该书以简帛文献与古书成书的个案研究为基础,在此之上尝试探讨先秦秦汉古书的形成与流传规律、中国早期经典的生成模式,并尝试重新思考先秦秦汉时期的相关学术史问题。该书是以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结合的
《古籍研究》(总第80辑)收录国内各大高校2023-2024年古籍研究方面的最新研究论文及学界动态,内容包括文史专论、目录与版本、校勘与注释、文献辑考、古文字研究、年谱与传记、皖籍文献专题、学术丛札、文献学评述等板块,反映了古籍目录、版本、校勘、古代文学实证研究、古籍校勘与注释以及安徽地方文献研究方面的丰硕成果,反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