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专为小学生量身打造,旨在以趣味性、易懂的方式引领他们走进人工智能的奇妙世界,培养他们对科技的兴趣与创新思维。 本书共包含6个单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人工智能的概念、机器人技术、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机器学习,以及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趋势和伦理问题等,让小学生初步感知人工智能就在身边,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高校美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自主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基础。从蔡元培校长“以美育代宗教”的躬行实践,到新时代“浸润式美育”的创新探索,北京大学始终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推动新时代高校美育改革创新发展,构建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学校美育新格局。 本书选取了20
本书为作者细读《文化与社会》的讲课整理,既是对雷蒙德·威廉斯文化观念谱系的细致辨析,也是在中国语境中重建文化批判传统的努力。甘阳敏锐地指出,威廉斯继承并改造了自阿诺德、利维斯、艾略特以来的英国文化思想传统,强调文化并非阶级对立的工具,而是根植于语言共同体的深层经验结构。借助威廉斯持平中正的左派文化立场,作
董澐既是阳明的晚年弟子,更是阳明学在浙西地区的主要传播者,属于阳明学派中的诗人哲学家。董穀,董澐之子,与父董澐同受业于王阳明。性喜著述。有诗,但以笔记《碧里杂存》著称。整理者在前人的基础上,并经过多年努力,搜集到两人的数种著作和诗文语录,以及有关资料,汇为一书,便利研究。此次增订,整理者在其之前出版的《徐爱集钱德洪集董
本书以通行本即王弼本《老子》为底本,结合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老子〈乙〉》、郭店楚墓竹简《老子》和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等简帛本文献,考订其文,辨察其字,疏通其义,演绎其理,力求准确、深入地呈现《老子》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运思特点。本书既博采古注精义,又充分汲取今人研究成果,同时不乏创见,实现学术性与思
《毛诗集释》三十卷,是晚清学者王韬于1862年至1863年避居香港期间,为帮助英国传教士理雅各翻译《诗经》全译本所作,为清末中国传统经学研究的重要成果。王韬《毛诗集释》广采清人《诗》学、字学研究成果,辨正今字古字、正字俗字、本字假借字,考辨毛传、笺文衍夺错乱,发凡传例,条释郑笺所用三家《诗》或毛义之处,所涉星象、日历兼
本书在“关系诗学”视野下,对乾嘉常州诗群中复杂多样的作家作品进行针对性的分类研究,从交际、心态、情感、科举、运河、女性等向度走近乾嘉常州诗群及其诗歌,提出“洪亮吉范式”“莼鲈之思”“二马情结”,认定洪亮吉、赵翼为常州诗人群体之“双核”。提出“眼前指点”与“诗占身份”的新理论,揭示诗歌创作取材习惯与诗歌特征之关系,尝试使
俄藏黑水城文献数量众多,经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派团队万里迢迢从俄罗斯东方文献研究所拍摄而回,经过社科院民族所史金波等专家的精心编排、定名。这批文献中,有西夏世俗文献,有佛教文献,有汉文,有西夏文。一般认为汉文的世俗文献的价值巨大,但随着西夏学的发展,西夏文字的释读发展,有关西夏文的世俗及佛教文献的价值越来越为学界所重视。本
本书结合作者三十余载的教育经验,对地理教育进行了深入地探讨,讲述了作者从对地理学科兴趣的萌芽,到大学的专业学习与实践,再到投身教育事业后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教学实践方面,作者分享了多年的教学经历,包括应对教学资源不足、创新教学方法、班级管理经验等;专业发展方面,作者分享了参加教学竞赛、进行学术研究与著述、指导学生等方面的
本书是一本极具实用价值的教师教研案头书,从“打破尴尬:走出教研误区”“找准定位:明确教研角色”“取舍有度:甄别教研问题”“聚焦课堂:抓住教研核心”“反思成长:强化教研动力”“合作共赢:共建教研天地”“坚持行动:走出教研新路”“有效移植:享受教研成果”八个方面,提供了教师有效教研的行动指南,描绘了教师专业成长精进的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