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互联网+”基础上分析图书馆创新,不但在理论层面界定了图书馆和“互联网+”的逻辑,且逐渐完善了创新理论,与此同时在实践层面制定了图书馆层面的创新案例。以“互联网+”理论、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理论为切入点,论述“互联网+”图书馆的理论基础。实践层面,不但论述了近段时间图书馆行业中有“互联网+”基因的创新案例,且通过“互
书稿结合认知心理学、用户认知与情报学认知观等理论对用户认知学科服务的概念进行界定,探索用户认知概念与学科服务结合的理论基础;通过考察国内外知名高校学科服务开展情况,研究不同学科/专业用户的学科服务需求特征;并进行用户研究,多角度和多层次认知用户的科研需求和研究习惯,了解用户的科研特点、学术成长历程、知识结构、信息意识、
本书的内容极具权威性而又妙趣横生,这也是第一本从中世纪早期直至西方印刷术初期之间,对书籍制作这一主题进行整体介绍的著作。克里斯托弗·德·哈梅尔先生生动地介绍了手抄本极其广泛而又不同的制作环境,这些手抄本包括最早期的隐修院《福音书》、大学的教科书、世俗传奇故事、时辰祈祷书和人文主义书籍爱好者欣赏的古典文学作品。随着故事的
本书为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主编的论文集。内容涉及古文献学理论研究、传世文献整理与研究、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研究、海外汉籍与汉学研究等中国古文献研究等相关领域。 经学部分如顾永新《〈周易集解〉引注疏考》,从版本源流、字词异文、句子异文等方面说明《集解》引王、韩注和孔疏存在照录原文、适当截取改写等情况,并比对敦煌本、日系
《书的故事》是一本关于书的科普读物,主要介绍文字产生与书籍演变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类记载和传播知识、信息手段的发展史。作者用轻松简易的语言对类似百科书中的词条进行阐释,或以一则小故事引出主题,或在知识的介绍中穿插相关的故事。全书分为“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上篇”讲述文字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作者从口口相传的神话传说讲起
本书是作者三十年来从事中国书史、茶史研究的专题论文结集上卷“书梦重温”,收录有关版权史、出版史、书籍史论文21篇,分为四组:第一组4篇,分别论述中国版权问题在宋代的起源、宋代的出版管理、明代的出版生态以及中国第一部著作权法——《大清著作权律》;第二组5篇,涉及书船、书帕、晚明商业出版的内容分析以及社会影响、晚清书市的个
文献学拥有自身理论,他是一门学科,但从学术来看,他又可以变成治学的工具与方法,针对这个特点,编写了《古典文献学理论与学术实践》。《古典文献学理论与学术实践》分为文献的构成、文献学理论、文献学学术实践三个部分。文献的构成基本以时间为序,将甲骨金石文献、简帛文献、纸本文献、口述文献等进行概述,通过此编,学生对我国古代文献有
古籍整理。王清穆是清末明初的实业家、教育家,曾官至晚清商部左丞、民国时期太湖水利局督办,由于其勤政廉洁,对地方经济和文化、教育等均卓有贡献。《农隐庐文钞》是王清穆60岁以后的作品的选编,由经世、地方、水利和杂著等四个部分组成,题材广泛,说理透彻,显示出传统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事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
宋刻本作为我国古籍版面形制的正统和范式,前有竹木简书的仿古情怀,后为历代雕版刻书奉为圭臬。以往学界对宋刻本版刻特征的研究主要从字体、版式、纸墨等标尺做地域差异性的解读,本书则从设计学视域,以版本类型学与设计几何学为理论依据,通过构建基于宋尺宋寸模块网格系统的设计模型,图像论证宋刻本版面范式的设计规律与审美标准,从而探究
本书的一部研究民国时期目录学的专著。中国目录学史至民国时发生了一大转变,在西学的冲击下,开始由传统向近代化转化,由此形成了20世纪中国目录学发展的个高峰。无论是目录学理论、目录学家、图书分类法,还是专科目录等四大方面,都有极其鲜明的特点。本书即从这四个方面对民国时期的目录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研究。全书注重理论的探讨,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