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互联网+”视域,研究中国-东盟教育交流的跨文化学习问题。全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研究,首先讨论“互联网+教育”向“教育+互联网”的范式转型,其次对互联网时代跨文化学习进行理论阐释,最后探讨独特场域下“互联网+”跨文化学习模型。第二部分为实践研究,运用基于设计的研究范式,以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为对象,开展
本书选择中巴人文交流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题材,聚焦人文交流对双边关系的促进作用,发挥民心相通对两国关系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在举国上下大力推进区域国别研究的进程中,该书亦是巴西国别研究知识积累和社会普及的有益探索,有利于挖掘被遮蔽的逸闻趣事,传播两国关系中的温情故事。
《中华文化的跨文化阐释与对外传播研究》以跨文化阐释学为理论依据,从传播者的角度研究中华文化经典外译与跨媒体对外传播,从接受者的角度研究中国文化的国际接受与认知,力图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状、文本与现实、方式与途径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对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进行深层思考,并对中华文
本书探究探讨了中华文化在东南亚华文教育中的传播与研究,以跨文化传播理论角度来梳理东盟地区华文教育的传播历史、现状,并分析东盟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之间关系与特征,提炼出中华文化在华文教育模式下新内容、新特征、新需求以及中华文化在传播中所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与新机遇。
张明杰,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日本汉学史。明治维新后,受对外扩张的国策影响,近代日本学者涉华实地调查十分活跃,涌现出诸多知名学者和一批影响深远的著作。本论文集考察了冈仓天心、鸟居龙藏、内藤湖南、桑原骘藏、狩野直喜、木下杢太郎、青木正儿等人对中国建筑、考古、宗教、美术等领域的实地调查工
本书以作者亲自设计的紫泥十二门专案为例,通过建筑师自述、场地背景的描述、设计理念的介绍、设计作品的分析,清晰地表达了作者的无界建筑理念。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抓住广东番禺一大型糖厂的社会变迁转型期的窗口,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紫泥十二门专案建筑呈现出一种归属岭南沃土成长出来的丰饶气息。无界建筑理念不仅继承了整体观和可持续发
本书综合梳理了博物馆旅游者体验的相关研究,概括了遗产旅游背景下体验真实性的各种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尤其关注博物馆背景下的真实性话题。选择的案例地包含长江三角洲的三个非物质文化博物馆。综合运用直接观察法、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访谈三种质性研究方法以及大规模问卷调研,实现了归纳和演绎两种分析逻辑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试图阐释参
本书共收录36篇学术论文,分为特稿、新视界、大文学视野、文学档案、民国文学研究、共和国文学研究和著述综述几大部分。
本书是运用马克思机器生产工艺学批判理论较为系统地探讨人工智能对文艺、文化影响的理论专著。马克思考察的自动印刷机开启了文化生产工具的现代化进程,现代文化进入“印刷资本主义”时代,广播、电影、电视等技术使之进入“电子资本主义”时代,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又使之进入“数字资本主义”时代。与此相对应,人类将由“手工”平等时代进入
首先,本书对文化的内涵、地位、功能、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等理论问题进行了分析,重点对“文化生态”一词进行了界定。然后,分别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改革开放初期、世纪之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五个阶段,对新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进行了梳理,对各个阶段影响文化发展的各种要素进行了分析,尤其是对这些因素从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