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1月16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世界遗产公约》获得通过。本书涵盖1972年《世界遗产公约》通过前至2000年的时间段。为论述《世界遗产公约》的诞生及其早期实施,作者将文献纪录和遗产工作先驱的采访实录有机结合。本书共有六章。前两章按时间顺序呈现了截至1980年《世界遗产公约》的发展和实施。第三、四、五
出于正本溯源并从根本上推动跨文化交际学的系统性、科学性与有效性发展的目的,《跨文化交际学——理论﹒方法﹒应用》基于文化观念、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和交际语境的四大传统板块,共囊括13个章节,各个章节由2篇经典阅读课文、3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样板论文摘要与包含6项口语和书面习题的互动作业组成,旨在从理论、方法和应用3个层面,
这是一部关于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学术专著。本书以跨文化交际理论为基础,结合“他者”理论,以质性访谈为研究方法,分别对60名意大利人进行了访谈。通过对访谈内容的整理和分析,从五大方面分析和对比跨文化认知与认同:对中国的认知,对中国人的认知、对中国语言文化的认知、
本书以外语教学的文化语境为起点,指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即学习外语的目的应在于有效地与外界进行沟通,并增进对国外世界的了解。作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做了定义,并提出了由态度、知识、技巧、文化批判意识组成跨文化交际理论模型。全书围绕该模型探讨了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就这四方面进行课程规划,总结了设计跨文化外语课程的六大步骤
本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简述了文化、文化创意等概念,对文化创意产品范畴进行了分类与界定,重点突出的是文创产品设计的方法与过程等方面的内容。对于文创产品设计新的思考和实践,书中列举了各种不同类别的文创产品设计案例,用丰富的设计实践将特色文化与现代设计产品结合,衍生出一批赏心悦目的文创品,激发文化活力,巩固所学内容,旨在让
本书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文化现象、适应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前版基础上,本书包括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两个部分的内容,理论部分重点介绍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等基本概念,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主要理论和方法,交际过程中存在的语言差异、非语言差异和社会习俗差异等。实践部分则侧重介绍如何运用相关跨文化理论知识克服跨文化
《跨文化交际:原理与应用》是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东方遇见西方:跨文化交际之旅”的配套教材。本教材采用全英文编写,内容涉及跨文化交际入门、言语和非言语交际、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文化模式、不同社会语境下的跨文化交际、文化偏见、身份、全球化和全球公民,希望在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材的主要特点是在
本书分为:跨文化交际研究、跨文化传播研究、跨文化翻译研究、跨文化外语教学研究、跨文化教育研究、全球化研究、国际学术前沿、跨文化研究关键词、书评,共九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旅居者与非东道国民众之间被忽视的人际交往——以中美两国留学生的跨文化经历为例》《“讲好中国故事”的超学科叙事研究路径》《翻译作为叙事建构在打造国家品牌
本书是《文化发展论丛》的总第20期,内容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荆楚文化的源流与特性、中西文化交流与互鉴等展开论述,聚焦先秦儒墨典籍中关于君子思想中的圣王人格的记载,探析儒墨所尊崇的圣王人格中的共性,借此构建理想的社会图景;考察清中叶以降经世文编体中“学术”类目的变化,探析学术与世风之演变;探究荆楚地区饮食文
本书旨在考察创意概念在19982018年这二十年的过程中如何得到重视、如何被证实、如何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以及如何持续存在。全文共包含八个章节。作者首先介绍了创意及其相关概念,剖析了创意概念崛起的先兆因素,理清了创意议程的崛起和在全球推广的过程。之后,作者基于案例研究探讨了艺术和文化在复苏中的重要角色,并将创意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