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研究是从探讨过去而贯通当前文化发展的、具有多元跨界学科特色的研究领域。本书将文化遗产学与设计艺术学的相互融合作为研究的基本背景,从艺术设计探索的视野出发对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的相关学理与概念、手段与方法、典型与案例等方面展开研究。全书由学理索骥工艺文化设计遗产传统活化四个部分构成,所辑录内容均来自作者们对相关主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学》以形态为文化遗产学科体系基础理论的重要构成,将文化遗产抽象为物质和非物质两种存在形态,进而以这两种存在形态为核心,兼顾艺术、文化、价值、资源等内在基本构成诸要素,运用历史学、社会学、艺术学、人类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深入展开对文化遗产本体的构成研究。本书打破了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壁垒,贯通了
本书共包括三部分内容,分别为“道”篇:文化型企业理论建构;“术”篇:文化型企业管理实践;“诗”篇:诗话历程。本书具有理论原创性高和实践应用性强的特色,本书提出的文化型企业及其管理是企业在落实文化强国战略的企业实践的重要参考书和行动指南,是对国有企业、中大型民营企业等为代表的中国企业的管理者的一本重要理论行动参考指南,是
本书是关于文创产品与IP的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视对特色文化、历史沉淀的挖掘,以期利用特色IP丰富文创产品设计。主要以中国古典文学、博物馆馆藏、动漫、地域文化、非物质文化这5大IP的文创产品设计为例,探讨文创产品设计的新思路,使中国特色文化能在市场产品中得以展现。本专著概念表述清晰,理论阐述精练,旨在激励设计行
本书是一部较为系统的观念史和当代文化理论批判专著,从当代世界的价值冲突和文化认同危机入手,通过对康德-黑格尔的市民阶级自我意识及其哲学立法的再解读,对尼采的哲学转折及其革命性意义的历史阐释,对韦伯-施米特的法律、政治思想的批判性分析,从观念史批判的角度分析了困扰现当代文化理论的一系列核心问题和基本矛盾。同时也从中国文化
《中外文化(第13辑)》是四川外国语大学与我社长期合作出版的系列书籍之一,参照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共收录18篇论文,分为5个板块:“理论研究”部分包括荀子人本主义研究、朱光潜对柏拉图文艺观的思考研究、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出发构建世界和平研究;“中国传统文化”部分包括先秦时期历法与节气形成小考及陈元光家谱研究;“比较文
本书从扩大对外开放,完善全球治理、推动区域合作,助力联动发展、推进数字经济,优化金融合作、适应百年变局,勇对时代挑战和深化民心相通,加强文明互鉴五个大的板块揭示了人类社会是不同历史背景、不同文明形态的不同人种、不同群体、不同民族构成的历史共同体。而现代人类社会是拥有不同制度设计、不同发展道路、不同治理方式的国家组成的发
语言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会加快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同时也是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措施。本书共七章。第一章重点解析语言、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的概念;二、三章以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建设与发展,以及课程设计与优化为切入点,对汉语国际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第四章重点探索了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教学;第五章从跨
东西文化论战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历程中的一种绚丽多彩的文化景观。正是因为高质量的东西文化论战接续发生,才为东西文明在碰撞、交融、新生中不断铸就更加璀璨的人类文明类型提供智慧滋养。20世纪20年代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一场影响深远的东西文化论战,主要关涉东西文化的概念与性质、前途与命运之争;以工立国与以农立国之争;科学的功效与
什么是东方文明?东方文明的极致代表是什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东西方文明如何交流如何互动互鉴?本书作者以其渊博的学识、宏阔的视野,以充满智慧、激发思考或颇富争议的研究回答了上述问题。本书分七编,中国文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三个节点与历史启示西方对东方文明的解除了解及其历史观欧洲启蒙思想的中国进入和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