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是影响我国灾害性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本书根据对2023年高原低涡、切变线的系统分析,得出该年高原低涡、切变线的编号,名称,日期对照表,概况,影响简表,影响地区分布表,中心位置资料表及活动路径图,高原低涡、切变线移出高原的影响系统;计算得出该年影响降水的各次高原低涡、切变线过程的总降水量图、总降水日数
本书囊括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核心内容,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突出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在完整呈现综合自然地理学内容的同时,重点阐述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土地科学等内容;通过吸收和融入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更强调学科共识,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区域资源环境问题实际案例,及时更新和完善综合自然地理学
地震动是造成工程结构地震破坏的原因,定量评估地震动对结构的破坏作用对于合理选取设计地震动进行抗震输入非常重要。全世界地震工程科学家和工程师面临的一个始终未解决的难题是:怎样科学地评价地震动对工程的破坏作用,以及怎样对迄今为止实际记录到的大量强震动记录按其对工程破坏强弱进行比较和排序。本书从地震动记录本身特征出发,逐步介
天问长卷是在2022年上海居家期间,由李政道研究所(简称“李所”)所长张杰院士策划设计、李政道研究所全体科研人员,经过33次线上讨论,共同创作的现场长度达600米的艺术品。长卷以“天问”开篇,再现了始于大爆炸的138亿年的宇宙历史和人类对宇宙演化规律的求索与认
本书系统探讨喀斯特地貌特征及其自然地域优化分区方法,阐明近20年来石漠化动态演变特征与驱动机制,解析典型喀斯特地貌类型区(峰丛洼地、断陷盆地、喀斯特高原、喀斯特槽谷)的水土过程机理,提出适应性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与模式。在此基础上,量化评估区域尺度喀斯特生态修复与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生态与社会经济综合效益,识别当前石漠化治理
本书通过大量的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新发现了白龙山超大型锂矿,预测潜在资源量Li2O为506万吨,伴生BeO为16万吨,Rb2O为31万吨,Nb2O5为4万吨,Ta2O5为1.75万吨,有望成为一个世界级规模的巨型锂多金属矿床。对白龙山-雪凤岭一带的伟晶岩脉群分带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伟晶岩脉群对称分带模式”。本书系统报道
星载微波探测仪是获取全球大气温湿廓线及地表参数的重要仪器,在气候变化研究、数值天气预报、气象灾害监测与预报等大气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书以风云三号卫星搭载的两个微波探测仪(主要用于探测温湿廓线的微波湿温探测仪和探测温度廓线的微波温度计II型)为研究对象,对风云三号卫星微波探测仪遥感数据在大气中的反演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实验教材共含6个模块、32个实验,内容包括常规海水化学分析实验、海洋沉积物化学分析实验、海洋环境化学分析实验、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及综合调查实验、海洋资源及应用实验、大型综合类虚拟仿真实验等,并按实验基本技能训练、综合设计能力锻炼、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等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实验设计。本实验教材与目前海洋化学学科基础理论、应用技术
本书以北京市和济南市作为研究区,重点开展变化环境下城市暴雨特性和产汇流时空演变规律、暴雨洪涝过程模拟及其对不同降雨条件和海绵措施布局的响应机理、海绵措施选择与布局优化和洪涝风险协同关系分析等相关研究工作。对于科学认识暴雨洪涝过程致灾机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我国城市暴雨洪涝过程模拟、海绵措施布局与优化,以及城市防
本书通过太阳山地浅层页岩气田构造断裂系统、页岩气烃源岩、页岩储集体、页岩自封闭性与封存箱顶底板、含气性规律的特征分析,创新形成了复杂山地浅层页岩气成藏赋存理论。通过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储层模型迭代更新驱动的钻压采工程矿场试验与集成创新实践,形成了浅层页岩气甜点选区评价技术、产能目标导向高效布井技术、国产近钻头地质导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