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1月16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世界遗产公约》获得通过。本书涵盖1972年《世界遗产公约》通过前至2000年的时间段。为论述《世界遗产公约》的诞生及其早期实施,作者将文献纪录和遗产工作先驱的采访实录有机结合。本书共有六章。前两章按时间顺序呈现了截至1980年《世界遗产公约》的发展和实施。第三、四、五
本书为比较文学领域学术研究论文集。全书收录文章30余篇,涉及德国早期诠释学关键文本翻译与研究有6篇,探讨古典诗学“兴象”、何光远《鉴诫录》等文明互鉴研究有9篇,另有10篇文章从博士生读经课程意义之体验与认知、当代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美学思想述评等方面进行文明传承、跨文化对话等思考,还有8篇文章探讨了西方建筑、绘画等艺术。全
出于正本溯源并从根本上推动跨文化交际学的系统性、科学性与有效性发展的目的,《跨文化交际学——理论﹒方法﹒应用》基于文化观念、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和交际语境的四大传统板块,共囊括13个章节,各个章节由2篇经典阅读课文、3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样板论文摘要与包含6项口语和书面习题的互动作业组成,旨在从理论、方法和应用3个层面,
本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简述了文化、文化创意等概念,对文化创意产品范畴进行了分类与界定,重点突出的是文创产品设计的方法与过程等方面的内容。对于文创产品设计新的思考和实践,书中列举了各种不同类别的文创产品设计案例,用丰富的设计实践将特色文化与现代设计产品结合,衍生出一批赏心悦目的文创品,激发文化活力,巩固所学内容,旨在让
这是一部关于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学术专著。本书以跨文化交际理论为基础,结合“他者”理论,以质性访谈为研究方法,分别对60名意大利人进行了访谈。通过对访谈内容的整理和分析,从五大方面分析和对比跨文化认知与认同:对中国的认知,对中国人的认知、对中国语言文化的认知、
本书以外语教学的文化语境为起点,指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即学习外语的目的应在于有效地与外界进行沟通,并增进对国外世界的了解。作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做了定义,并提出了由态度、知识、技巧、文化批判意识组成跨文化交际理论模型。全书围绕该模型探讨了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就这四方面进行课程规划,总结了设计跨文化外语课程的六大步骤
旅游定制是旅游行业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而兴起的新业态,以个性取向旅游取代团队集体性旅游,发展势头强劲。本书是全国第一本关于定制旅游的专著,列入“旅游定制师”培训计划专用书。本书由上海市旅游行业协会牵头,组织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经贸大学等旅游专业教师撰写,特点是以参编人员为主,旅游行业参与,全书理
江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江南文化更是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共有的文化标识和“基因纽带”。《江南之美——江南生活中的艺术与文化》一书,以2022年4月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展出的“江南之美——江南生活中的艺术与文化”为主要内容,集中收录了探索江南文化和江南美学的源流、发展、特征以及当代价值的研究文章39篇,从历代江南社会的物
2002年12月3日,上海赢得2010年世博会举办权。值此申博成功20周年之际,作者整理了自己珍贵的世博笔记,书写了参与世博整个历程的个人思考,集结成册。他依据当年的亲身经历和多年的感悟积累,从个体的角度,记录和描述上海世博会申办、筹办、举办的全过程以及世博后编撰《上海世博会志》等的相关事宜,反映上海世博会成功的来之不
简单就好,生活可以很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