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正处于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在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学校教育究竟是怎样的一番景象?为了真正立体、深入地了解中国学校教育的全景式样态和内部运行逻辑,顾明远教授研究团队深入中国学校一线,分别从学生、家长、教师、校长和学校组织五个维度,运用访谈、问卷、观察等方法采集了大量一手数据,真实鲜活地呈现了中国学校的整体样
本书着力于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系统论述了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价值、发展路径、理论基础、教育环境、教学模式、绩效评估、师生发展、发展趋势以及互联网教育等内容,以期为教育信息化的科学发展与实践工作提供一个初步的理论框架和概念,并尝试回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所表述的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
该书通过中西方文明史、科技史、人格性格的对比,分析中西方教育体系的差异,以及西方科学技术进步、科技人才喷发的原因。借此提出在中国构建种子教育体系的现实意义及可行性。
全书以雄村为例,或侧重于传统的私塾、书院教育文化解读,或偏重于分析中国传统教育文化向现代教育文化转换,或探讨徽州教育中浓郁的商业文化与儒家文化的互补性特征。在深层发掘和系统梳理村落丰富的教育文化资源基础上,精心选择文化教育方式、文化大师培养和商儒互补成大器的个案,揭示徽州尊师重教的教育传统,学、仕、商、工一体化的独特结
本书共收录了20位在教育界不同领域颇有名望的教师、管理者、教育政策研究学者、学校创始人、社区组织者、工会领袖等关于教育的讨论文章。将这些文章汇集到一起的目的,可以更方便读者让学习过程可见。在这本书中,很清晰地记录了这些教育界领军人物的职业成长经历以及他们个人的职业积淀,观点针砭时弊,思维严谨丰富,很真实地反应了现今美国
《教育史ABC》是中国*早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的教育理论著作。该书系统阐述了世界教育发展史,认为教育起源于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并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展起来;但是到了阶级社会,教育同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剥削阶级统治的工具;教育是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有依存关系,既受生产方式也受政治制度所制约,又对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变革起促进
孟国祥、张树军、李忠杰编*的《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化教育与博物馆事业损失窥略》作为中国抗战损失课题调研成果丛书之一,依据战时部分报道、统计和战后不完全调查资料,主要就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期间中国文化教育、图书典籍、文物古迹、新闻出版方面所受损失情况,作初步的归纳总结。全书分为两部分,即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化教育与博物馆事业损失调研
本书以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政策研究的相关研究为基础,突出战略思考与宏观规划,从影响教育决策的外部要素、京津冀教育发展现状研究、国内外教育区域合作模式与启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战略指向、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五个部分,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京津冀教育的现状、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