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高品质影像记录千年商都广州焕发新光彩,以新的叙事角度讲述老广州如何焕发新活力的故事。全书将通过五个维度(包括新颜、新声、新味、新物、新意)讲述广州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成果。全书中英对照,图片精美,是了解当代广州文化的优质读本。
本书梳理和总结新媒体环境中巴蜀文化的传播现状,对文化要素进行总结,同时纳入考古、博物、文化综合体等新的文化样态。本书主要包括充分借助和运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整合传播资源,同时借助新媒体技术创新巴蜀文化呈现形式,注重对文化符号的挖掘提炼,优化现有的传播环境的地方文化传播实践等内容。在呈现理论的同时,本书立足当下政策与
中心为浙江师范大学下属研究中心,是海内外较早正式以“江南文化研究”命名的学术研究机构,并于2006年3月经浙江省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为“浙江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地将文学、哲学、历史学、艺术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引入江南地域文化研究,设立江南文学与艺术、江南学术与文献、江南城市与社会、江南形象与传播四
公共文化服务的区域协同发展,是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的重要内容,也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既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指明了实践方向,又为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提供了行动指南。本书所呈现的苏陕公共文化服务协作故事,堪称新时期我国跨区域协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的缩影。
本书围绕“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的光荣使命,聚焦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走在前、做示范的“江苏担当”,对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用心用情创新创造等,进行了既立体全面又细致入微的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六种精神。当代的“尚和合”精神,正是由中华传统和合文化创造性转化而来,也成为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依照“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到”的研究脉络,探讨中华传统和合文化的内涵与历史演进逻辑
本书共十三章,内容包括:非遗产业发展的大背景、非遗产业与非遗产业学、非遗产业发展的态势、非遗资源化管理、非遗资源“活化”、非遗产业发展的机制、非遗产业分类、非遗产业管理、非遗产业运营、非遗产业的发展理念、非遗产业发展战略、非遗产业发展的支撑服务体系、非遗产业政策。
文创产品由于其固有的文化属性与商品属性,在文化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书综合了营销学、设计学、认知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跨越学科的范畴从整体上探寻多重并发因果诱致的情感认同是“如何”发生的,并尝试超越传统的个案研究方法,系统地考察情感认同发生的成因以及在地性识别因子之间的互动关系、可能性关系组合,试图解释促成情感认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辞典(典藏版)》全书约360万字,收词6637条,收录了2021年6月正式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本书正文共分为基本概念、制度机制、实践活动、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五大部分。其中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两部分细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
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文旅融合是传承发展和活化利用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本书立足于党中央关于推动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系统梳理了文化遗产、旅游、文旅融合等基本概念,构建了以遗产价值、利用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