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古代天文、气象观测的记录、传说和故事的历史文献,十分丰富。历代官方组织或地方民间编写的许多史志、典籍,都有天文、气象、物候及自然灾害等方面的观测记载。我国*早有文字记载的气象观测方面原始档案是殷商时代的甲骨文。经研究发现,殷墟甲骨文卜辞中不但有各种天文、气象、物象等观测文字,而且有天气预测和实况的记载。从考古学家对
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2016)
气候和节气就在我们身边悄无声息地发生着,所以,我们对它们的感受并不明显。?其实,只要用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学会很多有用的知识。正如对比南北的气候就能真切地感受到气候的存在,对比四季的景色就能真切地感受到节气的变化一样,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努力学习,许多不明白的问题都会随着我们知识的增长而得到解答。本书向广
关于二十四节气与民俗文化的校本教材。按节气编排,每个节气五至六个栏目,如知识窗、观察站、气象台、故事会、实践角、诗词韵等,涵盖科学知识、民俗文化等知识性内容,以及动手操作等实践性活动,并配有二维码扫码出现视频资料,图文并茂,互动积极。
《全球气候治理中的科学与政治互动》一书的研究问题是,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国际科学评估与国际气候谈判之间如何互动以及什么因素影响互动的模式?更进一步而言,这种科学与政治的互动对全球气候治理有何影响?本文的切入点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它是国际气候治理中单一、高科学合法性来源。IPCC作为国际科学机构在
本书汇集了对开创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做出贡献的老一辈领导者、著名学者、首倡者、科技工作者的回忆文章,以及有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国家与地方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与研究工作的回顾与总结,充分反映了我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艰辛的创业、曲折的历程,先行者的开拓奉献、勇于实践、艰苦朴素的精神风貌,前辈学者脚踏实地、造诣精深、无私奉献的高
2016年,中国传统文化之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体现了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体现了农耕文明的古老智慧,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浓重深厚。 本书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介绍了各个节气的气候物候特点,以及相应的故事、风俗等,文中精心挑选了多首故事,让同
本书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草原非生物灾害防灾减灾创新工程项目的资助下完成。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锡林郭勒草原乃至中国北方草原的干旱灾害监测和防灾减灾能力,利用3S技术结合野外实地调查、数学建模、社会经济数据统计分析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等方法,对锡林郭勒草原进行干旱灾害监测和风险评估等内容的研究。在分析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
本书系统梳理了干旱灾害风险评价及应对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以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理论、自然灾害风险理论等相关理论为基础,初步提出了变化环境下干旱灾害风险评价与综合应对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并选取滦河流域作典型案例分析,利用原型观测、数值模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从水循环的角度定量识别流域干旱及其风险;考虑不同未来气候变化情景,对
边界层气象学是气象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关注与地球表面直接接触的大气层的状态和其中发生的各种过程。本书以动量守恒方程,干空气、水汽和痕量气体的质量守恒方程,运动气块和地表的能量守恒方程以及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基本控制方程组为核心来组织素材。针对不同情形,通过方程推导,解释大气边界层中的各种现象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