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史志鉴价值研究、史志鉴工作研究、学校文化研究、教育历史人物研究、史志鉴编纂方法研究5个部分,收录《学校教育史研究若干问题之哲学思考》《论湖湘文化与当代教育思潮的碰撞与链合》《民国初期湖南教育的改革历程与现实意义》等文章。
《西洋教育史大纲(上)》介绍古希腊至启蒙运动时期西方的教育思想、流派及重要代表人物的思想与实践,对古希腊的审美教育、古罗马的实际教育、中世纪的宗教教育以及宗教改革以来的新宗教教育与实利教育进行详细阐述,对了解西方教育史的发展具有参考作用,为当下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本书是安康市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年近八旬的作家刘勇先先生,带领年静、郭斌、王典根、沙忠平4名年轻人,历时两年编写而成的。他们把散见于安康地区的一些古代史志、碑版,以及现代报刊中有关安康教育的零星资料,加以梳理、订正,辑录成书,呈现了安康古代教育的一个简略的轮廓。全书通过安康市简介、安康的古代教育、府县重视教育的部分
本书是“教育、文化与社会:新教育叙事研究”丛书的第一本。主要以王国维、胡适和钱穆等中国现代教育先行者的课程改革行动为例,展现那一代人为了中国文化的复兴与重建所付出的教育努力。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学术论著,本书以讲教育人物故事、讲教育故事的方式展开,体现了新一代学人重建教育叙事的尝试。
《我与上海“十二五”教育信息化》记录了作者参与上海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基本情况,通过描述作者主笔《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前后历程,从一个侧面展呈了上海市教育信息化的现状、规划和建设情况,反映了在国家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的大背景下,作者对上海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思考和实践。《我与上海“十二五”教育信息化》
闽北是闽越文化的摇篮,素有“闽邦邹鲁”和“道南理窟”之称,人文荟萃,文化繁荣,蕴藏着积淀深厚的文化遗存。《家族教育的历史传承:以闽北地区为例》以闽北家族教育为切入点,综合运用田野调查和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以大量文史资料为基础,系统梳理了闽北家族教育历史传承的发展脉络,为世人打开了一扇了解闽北家族教育和文化研究的窗口,弘扬
李兴韵编著的《美雨与中土:1922年学制改革与广东》将在史料的运用上突破过分侧重于规章制度、官方文献和教育刊物的做法,关注传媒对于这一时期教育界和政界人事、活动的大量报道,关注相关人物的日记、书信、文集、年谱、回忆录的零散记载和各种档案。就前人的学制研究看,教育学出身的研究者明显多于历史学出身者,因为学科的侧重不同,教
《公共管理视域下的民办教育政策研究》从公共管理的理论视角出发,针对当前民办教育法律框架存在的公益失灵及激励失效等问题,为民办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探寻出一种新的范式或者新的政策设计,即政府肩负起公共教育的供给责任,尤其是基本教育公共服务的责任。《公共管理视域下的民办教育政策研究》分为四章,其内容分别为:公共管理视域下的民
本书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绩效预算与政府治理创新”丛书之一。由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中正等编著。本书介绍了在教育领域我国财政投入的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论述了教育财政投入与人力资本的关系,并就如何改善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财政绩效、完善绩效评价制度提出了政策建议。
在教育变革的旅程中,民办教育不是抗争者,而是建设者。在民办教育这个领域里有一批真正的理想者、思想者和改革者,他们的思考和行动都在佐证这样一个论断——教育的希望在民间,民间的希望在民办。本书围绕民办教育改革与发展,收录了大量活跃在民办教育领域的改革者的观点和声音。这些观点和声音涵括民办教育的价值与使命、机遇与挑战、理想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