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新媒体概论》是新媒体概论的2.0版本。它汲取了近十年来同类教材的成功经验和优点,并有所创新和拓展,具有如下几大特色:第一,体系新颖。上篇从宏观上论述了新媒体从业者的理论素质;中、下两篇从新媒体形态和传播符号两个角度,介绍了新媒体从业者所需要的技能,从而重新建构了概论课程的知识体系。第二,范畴拓展。响应万物皆媒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正席卷中华大地。本书作为一本指导性工具书,为有志于科技创新者提供了应掌握的专业知识、所需要具备的专业技能和应采用的专业方法,其间剖析了大量的科技作品从产生点子到作品成型的演变过程,为科技实践提供具体而翔实的参照。
本书探讨了一些持续争论的话题,这些话题长期困扰着报纸编辑、广播电视工作者、媒体批评家、教育工作者、普罗大众和美国其他关注大众传媒理论和实践的人。作者选取了媒体、传播和新闻领域内20个最具普遍、持久意义的争议话题。传统印刷媒体和广播电视媒体之间的界限已经被全新兴起的数字媒体抹除,在互动的多媒体时代,所有媒体都开始真正融合
本书以新媒体产品的用户分析为主线,融合学界和业界最新资讯和理论发展,详细介绍新媒体产品生命周期之中用户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系统介绍新媒体用户需求分析、用户心理分析以及用户行为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有助于读者清晰把握用户研究的来龙去脉。教材不仅囊括了新媒体用户研究常用方法和新兴方法,还详细讲解如何运用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可
社交媒体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从西塞罗和其他古罗马政治家用来交换信息的莎草纸信,到宗教改革、美国独立、法国大革命期间印制的宣传小册子,过去人类跟同伴交流信息的方式依然影响着现代社会。在报纸、广播和电视主导了信息的散播几十年后,互联网的出现使社交媒体重新变成人们与朋友分享信息的有力工具,并推动公共讨论走向一个新的模式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当代大众传媒的道德失范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新闻学、传播学等众多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在学科交叉融合中推进思考,深入分析和探讨了大众传媒道德失范的各种表现及其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治理大众传媒道德失范、加强大众传媒道德建设的对策和建议,并
本书紧扣中国面临环境危机的现实,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要求,在当前中国整体不具备有效实施治理的条件下,采用策略关系的研究路径,不纠缠于环境治理的障碍,而是策略性地将传媒这一重要力量设置为行动者,从国家与社会合作而非对立的框架出发,系统研究传媒如何在现有结构和制度的隙缝之间,以策略的、能动的话语实践去发
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双一流建设的新时代,国家也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传媒教育行业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责任和重担,同时也提出了空前的挑战,只有将新媒体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学习并掌握新的思考方法和新的技能,研究如何将新媒体、新技术等有效地运用到传媒教育当中,才能推动传媒教育事业的突破性发展。本书收集了多所高校教育研究者
语言符号和图像符号具有鲜明的界限:前者的主要特征是缺席的形象和联结的语言流;后者的主要特征是缺席的在场和定格的空间。在图像化时代,图文关系的主导趋势不是差异,而是互补。语言和图像因其不同的场域形成即勾结又竞争的关系。它们分属两种不同的表意系统,图文互换是一个异质同构的过程。图像化时代图文关系的主要表现是图文缝合。语言和
有鉴于近年来数位汇流之科技发展早已改变了日常生活之沟通形式与内涵,而相关传播理论却停滞不前、难以诠释此一现象之背后脉络与后设取径,臧国仁、蔡琰著的《叙事传播(故事人文观点)》以九个篇章详述传播并非仅具传统理论所示之信息传输功能,而是另有交换生命故事的趣味性满足与情感互动。本书作者认为,所有传播文本之产出皆可视为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