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正成为驱动新一轮传媒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媒介产业的变革呼唤高校学科专业建设、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的紧密对接。该教材作为浙江树人学院人文与外国语学院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AIGC智媒产业学院”的智能传播系列教材之一,采用校企合编的模式,由浙江树人学院和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共
"在人类进化史中,人类与技术一直处于一种互相牵制博弈的状态中。尽管在某些时间节点上,技术貌似脱离人类的掌控而有了逃逸的趋势,但总是在一段时间后,不管是通过技术逻辑还是商业逻辑的矫正,抑或是直接的法律法规约束,人类又将技术重新俘获使之回到正轨。技术拥有的加速度虽然给了它逃离地心引力向外逃逸的潜力,但是在过去总是没能摆脱地
国际传播研究有不同路径,大路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技术等,小路有传播主体、客体、内容、渠道、效果等。本书主题集中在政治、技术与媒介,此乃作者的兴趣所在,也是本书的内容所在。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是中国与世界,讲的是在国际传播领域,中国自身的现实表现、话语实现与象征呈现,以及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互连、身份互 识
本书是一部集结了姬德强教授多年来在传播政治经济学、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等领域的研究成果的自选集。全书分为历史与思想理论与概念以及趋势与问题三个主要部分,深入探讨了国际传播的历史语境、规范体系、实践脉络、学术走向等议题,为在全球语境下构建中国自主的国际传播知识体系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视野。 本书的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国际
本书收录了李继东教授近20年来公开发表的主要论文,聚焦于传媒规制变革、国际传播与传播生态等话题,体现了一名学者的学术生命体验历程,也折射出这些年传播学界研究潮流之变。起初作者关注传媒规制与媒介融合、公共服务、全球化交互等关系,随后探索由诸多内外因素形塑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变迁问题。如果说关注现实问题是研究起点,那么理论创
本书立足学术前沿,关照现实问题,精选了陆佳怡教授近十年来在公共外交、国际传播和数字新闻学领域的19篇中文论文。在公共外交研究方面,厘清公共外交研究脉络,溯源媒体外交概念、建立媒体外交研究框架,论证了媒介化协商是媒体外交在解决国际争端中的具体应用。在国际传播研究方面,剖析中国国际传播实践的话语策略与路径,将巴赫金的对话理
本书收集了李智教授从事学术研究27年来在哲学、国际关系学、传播学和国际传播学等学科专业领域公开发表的28篇代表性论文,研究议题包括现代性批判、信息化生存、媒介哲学、(国际)话语权、软权力、国家形象、(新)世界主义、人类传播/交流史、文化外交、国际政治传播及全球传播等。这些作品清晰勾勒出作者从人文学科到社会科学的学术发展
本书的论文选自段鹏教授1993年至2023年独立撰写的较最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包含中英文核心期刊论文、权威报刊文章等,体现了段鹏教授将近三十年的学术研究进路,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播学研究发展的脉络与趋向。全书分为四个专题:一是高等教育与理论传播,收录了以《党性与人民性的再统一:习近平关于新闻与传播重要论述的研究》为代表的八
本书汇编冯丙奇教授在应用传播领域的多篇研究论文,包括营销传播、视觉传播、危机传播、媒体关系、社交媒体、创新创意方面。其中营销传播研究部分主要关注病毒式营销传播主题,同时涉及国家品牌相关主题。视觉传播研究部分主要从社会符号学视野讨论了视觉传播相关主题,同时也关注视觉文本的含义建构等方面。危机传播研究部分集中关注了危机情境
本书展示了作者的学术轨迹:以文化视野解读传播过程,以传播视角透视文化现象,视文化为最生动的传播;择其中符号传播为重点而深究,提出借力传播模式、选择性传播模式、部分传播整体模式、协同传播模式、同构的霸权传播模式、元语言共振机制、自然化传播机制、普遍化传播机制、能指的丰富性与欺骗性等;在互联网浪潮中,其学术研究并未逐浪趋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