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详细阐释了最新的国际编目标准,包括其制定的背景、主要内容、特点和创新之处;深入分析了我国现行的文献编目规则,包括其历史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国际编目新标准对我国文献编目工作的影响,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问题;提出了我国文献编目工作如何适应国际新标准,以及如何在保持我国特色的同时进行改革和发展的建议
本书作为情报学专业课程教材,共分为8章:第1章介绍情报获取技术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相关应用等;第2章~第4章介绍图像情报获取技术,并侧重航天遥感图像获取技术,包括主要情报获取物理学基础、光学图像获取技术和雷达图像获取技术;第5章介绍信号情报获取技术,侧重航天电子信号情报获取技术;第6章介绍测量与特征情报获取技术及几种典型
大学信息素养导论
本书是《大学信息素养导论》配套实验教材,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系统基础操作、WPSOffice办公、信息检索及应用。第一部分包括Windows10的文件管理和系统管理两个实验;第二部分包含WPS的文字、表格和演示三个组件的实验;第三部分是网页搜索、专用库检索及综合应用实验。通过这些实验训练,使学生能在Windows系统
梁启超(18731929)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治活动家、文学家、史学家和教育家。本书搜集、汇录珍藏在国家图书馆的梁启超藏书中的题记并将其一一辑出,摘选后分类整理,取其书影,以为对照。计得题记151条,部分为从未见著录者。按照四部分类法编排,每条题记由释文、藏书版本信息、著者及人物介绍、文献综述四部分组成。既
民国时期是中国出版业发展的重大转折期,当前的研究成果多聚焦于这一时期势头强劲的商业出版活动,而作为传统出版主体——官刻、坊刻、家刻之一的“官刻”,研究者寥寥。本书即以探讨民国时期公共图书馆古籍出版活动为中心,展现民国时期官刻发展的进程,考察其代表性出版活动,分析民国时期官方出版与商业出版的不同之处,并结合社会史、文化史
苏州图书馆是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馆藏古籍线装书近20万册,其中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共计124种,涵盖宋元佳椠、明清精刻、名家稿钞等,位居全国同级图书馆前茅。《苏州图书馆藏国家珍贵古籍图志》将124种馆藏国家珍贵古籍,依次撰写题名卷数、版本、著者简介、行款版式、序跋附录、目录内容、刊印责任者、题名页、
本书是一部全面探讨中国古典文献学理论和实践的学术著作。全书从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发展历史入手,系统梳理了这一学科的起源与演变,详细介绍了从先秦到近现代的文献学家及其重要贡献。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文献学理论和方法的分析,揭示了中国古典文献学在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价值。本书还特别关注古典文献在现代学术研究中的应用,探
本书介绍了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主要包括信息、信息检索、信息素养、重要中文信息检索、重要外文信息检索、工具书和特种文献检索、网络信息检索,以及信息检索在科研中的应用、信息检索在创新创业中的应用、探索信息检索的创新应用等内容。
本书旨在探索在数字化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如何提升服务水平以满足读者的需求。数字文化的兴起是当前社会的一个重要现象。随着互联网、移动设备、社交媒体等数字技术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字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公共图书馆的角色和功能。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公共图书馆提供了更多的服务方式和资源形式,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