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汉籍知新》主要设置有“汉籍接受研究”“海外汉籍收藏与利用”“珍本汉籍研究”“珍本书志”“海外汉籍图书馆评介”等板块,汇集了十多位海外汉学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本期论文以海外汉学研究及海外汉籍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流落在外的海外汉籍保存、收藏及研究情况,其中涉及《碧岩录》《中国哲学家孔夫子》《玉烛宝典》《南迁录》《有是楼
顾廷龙先生治学严谨,著述精深,在版本目录学、金石文字学、历史学等领域均有建树。先生文章,以序跋居多,凡经手重要典籍、珍稀文献,或题识或作跋,记述搜求原委,阐释微言大义,眼力卓识,跃然纸上。惜先生忙于图书馆事业,其所著题跋未能汇编成集,嘉惠学林。为纪念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我们从其文集中精选先生与古籍相关的序跋、后记、题
作为古籍版本鉴定、研究的一个分支,写本学研究近年来引起更广泛的关注,学者们投入了更多精力进行研究,也有不少成果涌现。本书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的内容之一,主要在于展示写本研究之成果,《写本学研究》是西华师范大学写本研究中心与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联合主办的学术集刊。本书为其第四辑,伏俊琏主编,王使臻执行主编,刊登学术论文
本书编者方为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是由北京大学与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共建的实体性学术机构,是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作者主要为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老师、博士生,及海内外相关领域的学者。本书为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老师、博士研究生,以及海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者的论文集。内容涉及
本书收录山东省“册府千华”展览古籍100余种,每种古籍著录题名卷数、著者、版本、册数等丰富信息,并配以精美书影,以飨读者。
自2014年起,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先后在国家图书馆和20个省(市、自治区)举办“册府千华”系列展览近30场,展出珍贵古籍,使更多民众走近古籍,了解古籍。“册府千华”系列展览是利用古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宣传推广活动,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为进一步延续展览效果,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特制作“册府千华”系列图录,图文并茂,
《秦汉卷》共八章,分别从秦汉时期知识观念的衍生与定型、《吕氏春秋》的知识融汇及体系建构、道统重建与儒生的经典阐释、董仲舒的《春秋》阐释与大一统思想建构、《史记》的书写及世系和统系的构建、汉大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文学阐释、谶纬文献的形成与神秘文化思潮、以图叙事传统与图像文献的创制展开论述,探讨秦汉士人、经学家、史学家乃至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以“地方文献”为核心的专题学术刊物。全书以“文献”为中心,时代跨越古今,载体涉及书籍、金石等,内容包含收藏、整理、利用,收录30篇论文,分为探索争鸣、方志研究、典籍研究、报刊研究、收藏传播、开发利用、资料考释、文献整理、研究综述、论书衡文,共10个栏目,后附编后记1篇。本书既有资料考释,亦有理论探索,对
本书旨在同时打破关于书籍的两道认知藩篱,即时间藩篱和地理藩篱。来自哈佛大学、牛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著名学府的十六位权威学者遍访全球、纵览古今,从刻有楔形文字的泥版,到承载数码图文的电子书,将书籍五千余年的历史娓娓道来,绘成一幅精彩壮阔的人类文明画卷,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关于书籍史的新鲜视角。
本书全五卷,以学术史的形式,首次全面系统梳理百年间(1911—2011)我国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科的发展历程,阐述其运作机制和整理研究方式,总结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研究的巨大成就和经验教训,弥补以往学术史的缺失。书中对古籍整理方法和规范的阐述,完善了古籍整理的学术标准,深化了古籍整理的理论建设;对古文献学科发展的历史总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