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著作在撰写过程中依循的前提假设是:1912-1937年间,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变迁体现了高等教育、政府、社会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同时也显示出高等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为了清晰地阐述中国近代(1912-2937)高等教育结构的变迁,笔者把这段时期分为两个时间段:一是1912-1926年,二是1927-1937年,并把两
本书由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张青子衿编著。书稿以“大课堂”、“大资源”、“大平台”为研究视角,对上海市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建设的历史溯源、建设现状、功能定位、指导思想、重点问题等进行了专题探讨,着重回答了“大思政课”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同时,在比较研究北京、天津、江西、陕西等地区“大思政课”建设的具体情况的
本书是一部高校班主任工作的研究专著。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高校班主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一主题,针对“00后”大学生这一重要群体,也是现在高校生源的主要年龄段群体。对高校班主任“针对什么样群体”“如何做好新时代班主任工作”等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既有对高校班主任传统育人手法、育人态度、育人成效等
本书依托教育部思政专项课题及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情况进行探析,共分为10个章节,与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高校管理者一同探讨大数据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的研究现状、概念内涵、价值意蕴、内在机理、现实困境、风险审视、目标指向、基本遵循及实践进路,逻辑严密,全面深入,对于指导思政工作实践具有现实参考意义。
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学教育管理工作的成效,需要对大学生教育管理理念进行积极创新,与社会发展时代需求与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需求保持一致。全书分析了当前下大学生的新特点,以及推动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并根据大学生的新特点与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现状,深入分析总结了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的规律和存在的问题。顺应当前时代发展趋势,探究
本书以高校思政课教师“发声亮剑”的能力提升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究高校思政课教师“发声亮剑”的理论溯源、实践经验、时代意义和基本要求,明确了高校思政课教师“发声亮剑”能力的构成要素和生成机理,分析了高校思政课教师“发声亮剑”能力的现状,剖析了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发声亮剑”能力不足的成因,并从强化组织领导、完善激励机制、激发
本研究采用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行为与认知神经层面探讨硕士研究生导学关系的建立、影响因素及其认知神经机制。从高校硕士研究生如何选择导师、选择导师的影响因素、选择导师的信息偏好等方面调查导学关系建立的过程;了解硕士研究生师生双选制的满意度,指出硕士研究生导师选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路径;探讨师生沟通、指导风格对
本书为南京师范大学文博专业成立20周年纪念文集,由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编。论文选题分两类,一是关于考古学、文物学、博物馆学以及文化遗产方向的研究性论文;二是回忆类文章,回忆在南师文博专业的工作经历或学习生活情况。20年来,南师文博专业筚路蓝缕,滋兰九畹,树蕙百亩,不仅办学已颇具特色,还为考古文博界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专业人才
本书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著作,本书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基础内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与主渠道的协同共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科学发展,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表达与创新进行了深入探讨,以发展的眼光透视了信息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创新研究、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理路。本书涵盖全面,在写
本书是高校辅导员工作方面的著作,主要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相关概念与岗位职责与特征入手,针对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常生活管理工作方面以及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和就业指导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另外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素养的提升和培养以及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的模式创新提出了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