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张旭东教授近十多年来集中深入地阐述中国道路、中国文化自觉、中国梦等一系列理论与现实问题的专题论文集。收录专题论文、讲演、访谈十余篇,分别从教育、文化主体、中国与世界、现代中国历史、当代中国、中国道路等角度出发,围绕今天如何做一个现代中国人,追求怎样的中国梦想等热门议题,探讨中国崛起背景之下政治与文化上的能量与可能
本书以文明通鉴与文化创新为主题,围绕中外人文传播与互鉴科技与人文的对话融通先行示范区与人文湾区建设饶学研究的时代价值文明通鉴与人文话语的创新表达等议题,开展了多角度跨学科的理论研究与探讨,共收录22篇文章,强调当代的人文学者要对不同的文明体系、文明阶段、文明形态和文明思想等要素进行贯通参照,求同存异,集合优质要素,以文
作为欧洲zui重要的国家之一,德国与中国在文化领域的交往,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本书作者常年处于中德文化交流的前沿,经历和目睹了许多东西相遇时所迸发出的人文趣事。 中国文化如何走进德国?德国如何接纳和看待中国文化和文化人?德国文化的深层状况和肌理如何?作者通过一个个真实发生的文化故事,为我们带来有温度的答案。
本书以作者多年从事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经验为基础,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分子生物学实验常用技术的实验原理、流程、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常见问题及其处理方法。本书适用于现代分子生物学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科研工作者,初学者容易入门,中高级研究人员也可从中获益。
《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21)》站在“十三五”与“十四五”的交汇点上付梓出版,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共生发展”为主题,将实践案例与理论阐释相结合,将上海经验与国际做法相比较,既聚焦近年来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领域的创新实践,也关注上海、乃至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未来发展,更对疫情防控下的公共文化诉求给予特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2020年,在遭遇了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之后,对外文化交流的方式、内容、理念及输出模式都出现了较大的改变。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们要在维护各自的经济主权包括数字网络主权的基础上,开展务实的、可持续的、多样化的交流开放,尽快建立和完善风险机制,提高跨境流动文化要素的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杨浦滨江时,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论断和城市治理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在中国城市建设
本书描述了2019-2020年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特点,重点分析了疫情影响下文化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与严峻挑战,深入剖析了当前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从激发文化市场主体活力、做大消费市场量级、打造文化产业集群、壮大文化数字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全链条以及健全政策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针对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新趋
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现代的趋势,福建的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与海丝有历史渊源,也以之为重要资源,但是目前考察以海丝文化资源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研究并不多,本书有意填补此一空白。书分六章,前为绪论,后有访谈作为附录。该书认为,地方感的培育是串贯地方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联系传统文化资源和现代文产创意的关键,只有系统完
本书为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2019年文化蓝皮书年度成果。本书由“总报告”“地方实践篇”“示范创建篇”“工作扫描篇”“专题调研篇”“探索践行篇”“媒体报道篇”“经验总结篇”等部分构成。“总报告”展现了湖南省全面推进现代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成就,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和主要工作任务。“地方实践篇”介绍了全省14个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