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化战略亦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国家战略之一,而文化阵地、文化服务、文化权利、文化治理则构成了当代中国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主体内容。本书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深度的个案比较和丰富的文本资料分析,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系统总结了当代中国城乡文化关系的发展现状与基本格局
党的十六大以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围绕“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怎样建设文化”,“实现什么样的文化发展、文化怎样发展”,以及“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文化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文化奋斗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做出了重要的理论创新与探索
全书结构上包含总报告、绩效篇、专题篇、区域篇和案例篇五大部分。总报告从宏观层面梳理了近五年我国公共文化政策的发展演变及其阶段特征,以“国家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实验基地”为中心对公共文化机构的绩效进行评价,分析了“十三五”时期国家公共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和存在问题,并由此提出了“十四五”时期优化我国公共文化政策的几点建议。绩效
本书在文化认同的视角下,旨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问题建立一个理论解释的框架,系统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发展的内在机制,尤其结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案例,探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发展的路径特征,并由此对中国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战略提出建议。
本书是一部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汇编,内容分为五大部分:1.非遗及古村落保护的思考;2.民间文学类非遗的保护问题;3.信仰类非遗的保护问题;4.民俗类非遗的保护问题;5.非遗保护实践问题。系统地梳理了部分民间信仰、民俗节日、民间文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昔生存状况及当下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保护和发展建议。
本书围绕“中国文化何以如此灿烂”之问,以别出心裁的汉字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等20种一级形态为纲,在广泛阅读相关传统文化常识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择优重组,力图为每一种具体的形态再理出一个基本结构,并用最精炼的语言描述表达,从而为中国传统文化勾画出一个精致精要的概貌来,让人一目了然、事半功倍。
《文化和旅游产业前沿》坚持基础性与探索性、本土化与国际化并重的原则,旨在瞄准文化产业研究学术前沿以及文化产业最新实践,推动该领域学术研究的争鸣与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本书是第7辑,涵盖以下几大板块内容:数字文创、文旅融合、文化金融、媒体传播、文创综合、区域文产等方面。
关于“文化多样性”,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中有明确的阐述,它指的是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这些表现形式在它们内部及其间传承。文化多样性不仅体现在人类文化遗产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来表达、弘扬和传承的多种方式,也体现在借助各种方式和技术进行的艺术创造、生产、传播、销售
国际贸易法范畴内对贸易与文化问题的认识旨在从法律规范及其适用的层面对文化产品--文化商品(culturalgoods)与服务(culturalservice)--贸易规则及其对国内产业政策法规的传导作用进行分析。相关讨论力求在自由贸易价值与文化的社会价值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为一国规制国内文化产业保留相应的政策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