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综合梳理了博物馆旅游者体验的相关研究,概括了遗产旅游背景下体验真实性的各种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尤其关注博物馆背景下的真实性话题。选择的案例地包含长江三角洲的三个非物质文化博物馆。综合运用直接观察法、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访谈三种质性研究方法以及大规模问卷调研,实现了归纳和演绎两种分析逻辑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试图阐释参
本书利用历史学、档案学、保护技术学、文献复制技术学、网络传播等学科的知识,凭借现代声像技术手段来研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途径,直观具体地阐述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书旨在推动档案学、历史文献学学科的建设,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可操作性的有效手段,也将会完善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技术
为了向世界展示一个全面立体的中国,进一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拟将中国目前世界级非遗项目进行系统介绍并多语种出版,向世界人民展示新时代中国的文化魅力,提升国家软实力。主要内容如下:(1)本项目对我国的世界级非遗项目进行了系统梳理,全面介绍每个项目的起源演化、价值特征、承传与保护;(2)由非遗项目相关资深研究专家在深度调
如何在澜湄合作良好的民众基础之上.更好地增强六国民众的“澜湄认同感”,是打造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带、建设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课题。本书根据2018-2019年“海外中国企业与员工调查”(OCESS)结果,从中资企业东道国员工视角,对中国与湄公河五国的民心相通状况进行系统分析。首先依据ABC态度理论模型构建民心相通指标体
本书基于“互联网+”视域,研究中国-东盟教育交流的跨文化学习问题。全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研究,首先讨论“互联网+教育”向“教育+互联网”的范式转型,其次对互联网时代跨文化学习进行理论阐释,最后探讨独特场域下“互联网+”跨文化学习模型。第二部分为实践研究,运用基于设计的研究范式,以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为对象,开展
本书选择中巴人文交流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题材,聚焦人文交流对双边关系的促进作用,发挥民心相通对两国关系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在举国上下大力推进区域国别研究的进程中,该书亦是巴西国别研究知识积累和社会普及的有益探索,有利于挖掘被遮蔽的逸闻趣事,传播两国关系中的温情故事。
《中华文化的跨文化阐释与对外传播研究》以跨文化阐释学为理论依据,从传播者的角度研究中华文化经典外译与跨媒体对外传播,从接受者的角度研究中国文化的国际接受与认知,力图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状、文本与现实、方式与途径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对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进行深层思考,并对中华文
本书探究探讨了中华文化在东南亚华文教育中的传播与研究,以跨文化传播理论角度来梳理东盟地区华文教育的传播历史、现状,并分析东盟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之间关系与特征,提炼出中华文化在华文教育模式下新内容、新特征、新需求以及中华文化在传播中所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与新机遇。
本书以作者亲自设计的紫泥十二门专案为例,通过建筑师自述、场地背景的描述、设计理念的介绍、设计作品的分析,清晰地表达了作者的无界建筑理念。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抓住广东番禺一大型糖厂的社会变迁转型期的窗口,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紫泥十二门专案建筑呈现出一种归属岭南沃土成长出来的丰饶气息。无界建筑理念不仅继承了整体观和可持续发
本书共收录36篇学术论文,分为特稿、新视界、大文学视野、文学档案、民国文学研究、共和国文学研究和著述综述几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