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探索美国和欧洲艺术当代艺术面临的挑战,探讨了群体展览、影像、(手)工艺、建筑如何影响其空间内的展览的性质等话题。随着现众需求与品位的不断提升、新科技的不断注入,博物馆正在从收藏珍稀艺术品的禁地转变为观众友好型机构,通常专门举办旨在吸引观众的引起轰动的展览。然而,在这场巨变中,一个最紧迫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什么造就
珍奇室(CabinetsofCuriosity)诞生于16世纪,是西方博物学传统下,收藏家与艺术家陈列和展示其古玩与古董、标本与模型、工艺品与其他人造物的柜子乃至密室。珍奇室的诞生,在西方被艺术史学者视为现代博物馆的原始雏形。《想象的博物馆》从博物学传统与艺术史维度,梳理从16世纪巴洛克艺术巅峰至19世纪立体主义与超现
《天津商报画刊》于民国十九年(1930)七月创刊,创刊号第1卷第1期(1930年7月6日)名《天津商报图画周刊》,第1卷第13期(1930年)改名《天津商报图画半周刊》,第2卷第31期(1931年)改名为《天津商报画刊》,第18卷第27期(1936年)又改名为《天津商报每日画刊》,到第23卷第7期复改回《天津商报画刊》
在本书中,丽莎·吉特尔曼探讨了新媒介的新奇性及其对媒介史的意义。通过早期声音录制和数字网络的案例,吉特尔曼引导读者思考:媒介如何同时作为历史研究的主题和工具?在对爱迪生的早期留声机和美国国防部的早期分布式数字网络阿帕网络的原创性个案研究之中,吉特尔曼极具洞见地指出了19世纪末(声学的与非声学的)记录的文化
本书以个人信息为基底,以其安全与保护为导向,对个人信息安全与保护展开研究,介绍了个人信息安全与保护的概念、必要性等基础内容;详细说明了传统信息安全与保护框架的困境,阐述了数据跨境背景下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新挑战;从个人信息安全风险规制、技术规制、等级保护三方面,对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外部管理措施进行了探究;从信息安全个人风险
本书内容包括:概述:有关信息文化的历史、文化及其传播层面的思考;信息文化:认识论层面的异同;信息技术的政策和学术维度;面对信息的一般文化;在职场中提供信息和获得信息:技术资料的使用;大学里的信息文化:知识为中心与知识的重要性等。
现代艺术反映和定义了新的知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已经在根本上扩展了传统的雕塑和绘画媒体。在立体主义、未来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中——尤其在杜尚的作品中——艺术家遵循了关于再现和材料自由使用的创新观念,放弃了对媒体的传统等级制度的严格遵守,接受了最符合他们目的的任何手段,包括技术手段。尤其在过去的五十年里,通过电影制作和录像,
本书在中国文化“走出去”,增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时代背景下,采用问卷、访谈和数据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丹麦文化市场的活力机制,归纳了丹麦图书出版业自主化、数字化和民族化的特点,梳理了中国主题图上在丹麦的出版现状。系统分析了丹麦读者对中国主题图书的期待视野,创新性地针对丹麦和国内出版业提出了中国主题图书在丹麦传播的对策和建
本书是“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传播力影响力”调研课题的阶段性成果,汇总整合了《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传播力影响力年度调研报告(2022年度)》和《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传播力影响力季度调研报告(2022年第一季度至2023年第一季度)》,旨在通过构建科学的指标体系,挖掘县级融媒体中心典型事例,深度服务县级融媒体中心建强用好,助推基
本书内容集中探讨档案的基础认知与中国化发展、档案管理的工作优化、档案馆的档案资源保管、档案馆的档案资源开发与利用、档案馆的档案资源数字化管理、档案馆公共服务的现代化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