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传播研究》是由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主办的学术集刊,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关注国内外新闻传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探究新闻传播领域本体和技术的变化与发展,追求多元的学术思想和高端的学术品位,同时将研究视角投射于传播带来的文化变迁,关注当下传媒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新趋势。本辑为总第3辑,共收录16篇文章,聚焦
本书聚焦中国书法经典的媒介化议题,对书法发展与社会历史文化变迁的关系进行阐述,在传播学研究和书法史研究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中国书法经典在历史中生成,可归纳为文化纪统、审美传统与知识系统等结构性维度。作者将中国书法经典媒介化的进程和效果描述为“与古为新”,中国书法经典的媒介化,在文化纪统上演绎了象征性权力塑造,在审美传统
本书是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建会三十周年庆的作品合集,内容涉及回忆录、学术文选、会刊总目录、宣讲团文集、文化活动集锦。文集由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主编,收录三十年间炎黄文化研究会的研究成果、讲座活动、书画作品等,展示上海炎黄会的精神风貌和卓越成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研究会中的杨剑龙、廖大伟等学者教授为传承优秀文化而积极
本书以明清京杭运河流域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研究对象,以京杭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和党的十八、十九大为背景,紧扣“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发展规划,借助体育学、历史学、人类文化学、地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相关理论,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归纳法、个案分析法,对明清京杭大运河传统体育文化
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从历史视角看,是在发端处即受先发国家影响的后发现代化。先发国家为扩大资本积累规模提升资本积累效率,利用军事殖民等方式将后发国家从传统社会拉入现代社会,使后发国家作为其“适格”的寄生供体,在文化上表现为凭靠先发优势形成对后发国家文化权力优势,制造“标准”以范导后发国家发展道路选择。从社会视角看,先发-后
这是一套适合中国小学生的课后通识科普读物。它紧密依托全球通识教育体系,围绕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这三大核心领域,涵盖哲学、中国史、人类史、文学、艺术、民俗、文物、考古、社会、职业规划、生活常识、财商教育、人文地理、生物学、物理学、化学以及科技发明与生命科学等细分学科,系统地构建了一个完整且多元化的知识架构。旨在培
文化传播.第10辑
本书选编《学衡》杂志发表的经典文章60篇,主要可以分为: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新人文主义的译介;关于文史哲的专题研究;旧体诗词文赋的研究。作者包括陈寅恪、柳诒徵、吴宓、钱穆、胡先骕、梅光迪、缪凤林、张荫麟、张其昀等著名学者。他们在西潮滚滚的激荡时代,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并与西方文化进行比较研究。以中正之
《文化资源导论》定位于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管理人才的“开学第一课”,厚植中华文化基因、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命意识与能力基础,将文化作为资源的价值认识论,与实践能动性相结合,帮助建构文化艺术生产要素的知识体系,并形成思维开放辩证、注重转化应用的交叉学科素养。 作为一门应用理论与方法论相结合的文化产业管理、艺术管理等相关专业
《非遗文创理论与实践》是《非遗漫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知识读本》的姐妹篇。本书从非遗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创意的视角,介绍了文化创意、非遗与文创等相关概念和国内外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根据非遗项目的分类,分别从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曲艺、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技艺、传统美术、民俗等七个方面,分析了非遗文创相关的理论。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