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本着以“全人教育”为理念,培养善于思考的人。全书共节选18篇美国自17世纪以来到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文化经典文本,囊括哲学、伦理、教育等领域,每篇选文独立成篇。每一讲由选文作者评介、选文研读、问题与思考3个部分构成。通过大量研读思想文化经典原文,培育思考意识,凝炼思维方法,锻炼分析和批判能力,最终开阔读者的知识视
本书选择美国对缅甸的文化外交作为个案进行研究,利用相关史料(档案、报纸、外文专著、外文论文、中文译著、中文专著、中文论文)深度剖析了冷战前期(1947—1963年)美国对缅甸实施的形式多样的文化外交及心理战活动。本书对冷战时期美国对缅文化外交政策与实践进行梳理并探寻其流变,进而分析美国决策者如何通过开展文化外交实现其国
本书收录了美国21世纪以来文化发展战略重要文献,包括富布赖特访问学生项目成果评估、富布莱特访问学者项目成果评估、青年交流学习项目评估报告、对艺术教育的再投资:通过创造性学校赢得美国的未来、美国政府资助国际交流与培训项目年度报告2012、美国国际与战略研究中心巧实力战略报告等内容。
成败落基山卡普兰在儿时的家庭旅行中邂逅了这句话,它既概括了美国的地理环境,也是西进运动的写照。卡普兰将之引为人生箴言,激励自己不断前行。 在游历过全球近70个国家后,2015年春天,卡普兰带着对父亲的回忆、对祖国的感怀,开启了人生中后一趟美国自驾之旅。从东海岸到西海岸,从长岛海峡到西部荒野,这一次,不是作为记者或旅行
美国历史上时不时会显露种种疯狂怪状:民众反感憎恶智识分子,甚至把他们当作替罪羊;智识被视为可能颠覆社会的危险之物,无知反而被推崇为美德;校园中弥漫着的狭隘实用主义氛围,学术化的教育被视作无用……美国历史学家霍夫施塔特认为,这些纷繁乱象与美国社会中反智主义思潮作祟密切相关,并犀利地指出,反智主
☆为什么美国没有文化部,其文化却能影响全球? ☆为什么艺术在其他国家面临严重的经营困境,在美国却拥有持续不断的资金来源? ☆为什么美国的富豪热衷于向艺术捐赠? 作者马特尔历时四年,走遍美国35个州110个城市,进行了700多次访谈,采访了几乎所有的博物馆、大剧院、交响乐团、大学艺术中心、大学出版社、慈善基金会、非营利机
作者再传弟子、美国史专家王希教授3万字长文导读 许纪霖、周濂、王绍光联袂推荐 普利策奖获奖作品,反智主题书籍 历经半个世纪、剖析美国反智心态根源与演变的里程碑式作品 译文准确,还原作者犀利冷静的风格
智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但为何在美国,智识本身及拥有智识的人屡屡遭到忌恨和怀疑?为何一部分美国人热衷于追捧自我奋斗的商业天才,而不信任政治精英?为何他们情愿接受煽动信息,却拒绝听从专家意见?本书是解析美国反智主义传统的里程碑式著作,揭示出美国性格中的许多关键特征。它不仅从宗教、政治、商业、教育等方面追溯了美国生
本书探讨了美国政治、宗教和教育中的反智主义的根源,描述了反智主义是如何贯穿于整个历史和“实用性的”美国文化的,并深入地剖析了教育、政治和商业等不同领域中知识分子与大众的矛盾。
常青藤盟校是如何进行海外面试的?美国大学对国际学生有什么期待?有什么恐惧?新冠疫情爆发后,身处纽约“震中”的华人留学生,如何自处?这场全球大疫,我们能学到什么?刘佳妮,“千禧一代”中的典型代表,从一名重点公立学校的芭蕾舞特长生,考入美国常青藤名校布朗大学。毕业后,接受过每周工作110小时华尔街投资银行的历练,也曾在麦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