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传播研究”是由厦门大学传播研究所发起,是以探讨传播学中国化研究的旨趣,致力于建构有中国话语,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传播学理论体系,以建构“华夏传播学”为根本目标。本书是“华夏传播研究”系列2024年的第二辑,也是整个系列的第十四辑。厦门大学传播研究所将联
《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20)(第三版)》采用史论结合、夹叙夹议的笔法,总述公元1500年以来全球化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大历史;既专注新闻,亦兼及历史、哲学、科技、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领域。新版突出了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求达到历史与逻辑的有机统一。本书既可做专业教材,也可当普通读物。
近些年,越来越多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的学者返回中国,成为不容忽视的学术群体。他们如何理解与评价这个领域的学术现状?如何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找寻合适的位置?又是怎么样认知自身海归的学术身份?《光环背后:中国海归学者的学术理想与体验》一书基于2014—2024这十年间作者对上百名海归学者的访谈,沿袭人才流动的理论脉络,从社会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网络中的新问题和新风险也层出不穷,社交网络舆情成为网络生态治理中的难点。
本报告是华中科技大学新媒体社会责任课题组2023~2024年度分析报告,由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同中国网络传播学会组织编撰。总报告对2023~2024年新媒体社会责任情况进行了整体呈现,运用新媒体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3.0对6类典型新媒体平台进行了社会责任评价,评价对象包括:国家级新闻网站、地方新闻网站、县级融
本书紧跟时下中国最前沿的数字公益营销实践活动,密切关注中国影响较大的几家数字营销评奖机构,其评选出的公益类获奖作品成为学习和研究中国数字公益传播发展的范本,从社会责任担当和世界公民的视角,向世界展示着中国数字商业文明发展变迁的过程。本书的基本框架结构由案例复盘案例分析案例访谈三个部分构成。本书可以加深高校广告、营销、公
本书内容包括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视听理论基础、新闻视听的技术性原则及实践应用、新技术赋能新闻视听语言发展创新、全媒体时代新闻视听类型的再延伸、智能化新闻视听拍摄协同与新趋向、智能化新闻摄像的技术基础与应用等。
本书立足学理基础对新闻评论进行系统阐释:上编构建起新闻评论的核心概念体系与写作框架,涵盖标题、选题与主题,论证说理方法与结构形式及语言风格与评论员的素养等方面;下编则对几种新闻评论的体裁样式,以及广播评论、电视评论、网络评论等不同媒介的新闻评论特点和写作要求做了介绍。为应对新媒体技术发展给传媒业态及新闻评论带来的挑战,
笔墨江湖映市井,嬉笑怒骂写沧桑。在时代的浪潮中,一份小报折射出社会百态。本书以近代上海著名小报《晶报》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了在上海租界的特殊社会生态中,《晶报》从创刊、发展、兴盛到衰落的完整脉络,揭示了小报与城市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通过大量史料分析和深入研究,作者不仅从创办背景、编撰群体、内容生产、经营策略、社会责任等
本书整理汇编《新闻记者》近年来刊发的有关“新闻创新”的研究论文,并新增引言、作者手记、方法论等内容,从新闻创新的学术视角对10年来中国专业媒体的业务流程、专业文化,中国新闻业新的行动者、新的传播环境,以及新闻创新中存在的多重矛盾,依托对中国媒体经验考察材料,做了深入分析。一方面留下中国新闻创新实践的典型学术样本,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