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南京大学自2017年起联合开展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之“深时特提斯生物与环境演变”专题专著,亦系青藏高原地层古生物研究之集成成果之一,由参与青藏高原研究的人员共同编著。本书聚焦拉萨地块的二叠纪地层与古生物研究,共分6章,主要包括拉萨地块多个区域二叠纪地层、生物群组合及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伴随着地球早期生命的研究进展,中—新元古代时期的生物多样性业已证实,对于中—新元古界含油气性的物质基础,业已提供了科学的证据。与此同时,全球和我国中—新元古界地质学也取得长足进展,并且在油气勘探实践中也获得了重要的突破性发现。本书系对我国中—新元古界地质学研究进展与现状的一次汇总,主要内容涉及中国中—
内容简介本书以物理学的波动理论和地球系统科学中的圈层相互作用思想为指导,探讨了盆地沉降及隆升剥蚀的形成过程,建立起波动方程等定量的概念。具体阐述了地壳波状运动的研究历程,总结了盆地波动过程分析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以各圈层周期节律的耦合为纽带,着重探讨了天文旋回对沉积盆地演化的控制。以我国典型含油气盆地,如塔里木盆地、
本书立足四川盆地及周缘寒武系页岩新鲜露头剖面这一稀缺资料点,采用典型剖面精细解剖的方式,详细阐述四川盆地及周缘寒武系页岩12个典型剖面的地质特征,涉及结核体的发育特征和地质意义、早寒武世中上扬子区构造沉积响应和优质页岩发育的主控因素、海相页岩有机质炭化区分布规律和主控因素等,最大限度地从宏观层面揭示这套古老海相层系的科
为了纪念河套人化石发现100周年和近百年来在萨拉乌苏河谷取得的与之相关的科学研究成果,我们萌生了编著《萨拉乌苏现象》的想法。其目的,除了旨在这一百周年的纪念外,还在于向法国学者E。桑志华和P。德日进对萨拉乌苏的贡献和他们的“萨拉乌苏科学精神”致以敬意,也同时向学者、向大众特别是面向青少年科普,诠释何为“萨拉乌苏现象”。
本书在分析软岩的概念、基本力学属性、成分、膨胀矿物及其特征、膨胀性软岩赋存特点基础上,对水-岩的力学作用、物理作用、化学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还研究了软岩吸水特性、软岩吸水特性影响因素、软岩吸水损伤特征和软岩吸水失稳机理。本书共分为5章,主要内容为:绪论、软岩的概念及分类、水岩相互作用分类、软岩吸水失稳、结论与展望。
《层序地层学:第2版》系统阐述了当今层序地层学主流学派——Vail经典层序地层学、Cross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Galloway成因层序地层学、Embry海侵-海退旋回层序地层学以及结合中国含油气沉积盆地地质特点的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体系,详细描述了海相沉积盆地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层序地层模型、陆相沉积盆地拗
本书重点对准噶尔盆地克拉美丽地区与大西沟地区的区域地质特征、露头剖面特征、地层划分对比、地面露头与井下地层划分与对比、沉积相与沉积环境、烃源岩特征等诸方面进行了整体的叙述与论证。
本书详细介绍了第11枚“金钉子”的研究过程、成果、重大意义及申报过程的曲折与所获得的经验教训等,贵州“金钉子”不仅是乌溜阶所在地层的全球最好剖面和最高的研究水平、全球该段地层和地质年代的一切地学生产和科学研究要遵循的国际标准,也是我国在年代地层研究领域领先于其他国家的重要标志。
层序地层学是近几十年地学领域快速发展起来的一个前缘交叉分支学科,在能源地质矿产勘查等社会应用方面也是一项有效的地质方法技术;在高校教学中,是该领域本科生、研究生需学习的主干课程。本教材主要包括层序地层学的学科概况、基本概念、方法手段、地质模式、主要学派、应用研究等六个部分的内容;内容组织以“传承与开拓”为宗旨,首先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