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带是海陆交互过渡带,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活动区,对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江苏中部沿海是我国沿海沉积地貌发育最特殊、潮滩资源最富集、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区域。在潮流、波浪、风暴潮等自然条件和沿岸大规模围垦、离岸水产养殖等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潮滩地貌形态和动力过程复杂多变,对潮滩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
海底地理实体命名,是对海底地理实体经过科学判别和认定后对其进行标识和命名的过程。开展海底地理实体命名不仅是科学活动的一部分,更是维护海洋生态平衡和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手段。本书主要依托于近五年来的多波束水深调查资料,对其进行数据精细化处理、质量控制和精度评估,在满足海底地名命名要求的基础上,依据《国际海底地名命
珊瑚属于植物界、动物界还是矿物界?过去这一直是博物学家们争论不休的问题。如今答案已经明确,珊瑚是动物,它们和自身组织中的单细胞微藻共生并形成钙质骨骼,与植物、矿物和其他生物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珊瑚所形成的珊瑚礁在宽广无垠的海洋里营造出凹凸起伏的特殊景观。这里的生命力旺盛,是继热带雨林之后地球第二大生物多样性宝库。珊瑚礁
北极航道是穿过北冰洋,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上最短运输路线。北极航道的可通航性主要受北极海冰冰情控制,同时受到北冰洋气象和水文条件影响。航道的开通与否在地缘政治、交通运输、资源经济和地区治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图集基于国内外卫星数据产品,展示了自有卫星观测以来的1979年至2022年北极海冰密集度、海冰厚度、通
印度尼西亚海是典型的海洋大陆带,它拥有多个海峡并且与相邻的大洋进行着活跃的水体交换和热盐交换,贯穿印尼海中东部各个海峡,衔接西太平洋-东印度洋的海流。被称之为印度尼西亚贯穿流。印尼贯穿流是沟通连接着太平洋和印度洋两个大洋的一只流速强劲、流向稳定的海流,其源于西太平洋,纵贯印尼海,穿过诸多海峡通。研究印尼贯穿流时空变化特
为了适应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需要,满足各级气象局(台、站)及科研、国防、经济建设等部门的要求,中国气象局委托上海台风研究所,出版本书。本书内容包括热带气旋概况、路径、大风区域演变图、卫星云图,以及热带气旋在我国影响时的降水、大风分布和引发的灾情。还包括热带气旋的相关资料和图表。
本书是对持续了十年之久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而形成的,系统地分析和阐述了20世纪40年代以来约80年间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时空变化特征,包括:海岸线长度与结构、海岸线开发利用程度、海岸线变化速率、海岸线分形维、海岸带陆海格局、海湾形态等方面的格局与过程特征,并对大陆海岸线变化的影响因素、环境与生态效应等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进一步
主要包括沉积记录形成过程及其正演模拟、基于沉积动力学的地貌演化过程、海岸与海底沉积体系形成演化等
从水声物理的角度,研究声波在水下辐射、传播、接收等相关的声学现象与规律。声学、连续介质力学(弹性力学、流体力学等)、数学物理方法是水声物理的理论基础。 水声物理基于数学物理方法,结合声学基础掌握的声传播理论,应用于海水介质,重点介绍海水中的声速与吸收、折射、反射与散射、混响、水下噪声、声起伏等。本书讲述水声物理导论:通
本书构建了涉水环境水下降质光学困像的恢复与增强相结合的处理方法。对于水下光学围像出现的四类主要降质特性(非均匀亮度、信噪比低、动态范围窄、颜色失真),提出了种水下降质光学图像降质特性判断的参数指标,明确刻画了降质特性的定义与度量,为水下降质光学图像增强效果的评估提供了理论依据。另外,开展了水下降质光学图像增强的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