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不考虑降水强度变化,冬季降雪降水量会更少,春季融雪时间更早,可能导致河流径流量峰值转移到初春甚至冬季,需水量最高的夏季可能更容易干旱。在冬春季降水量丰富、土壤含水量高的地区,大部分的冬春季径流将直接排泄到海洋,未来的气候变化可能对积雪地区的水循环和水供应造成直接影响。本工作利用国家基准气候站和基本气
本书立足于大雾边界层观测统计分析结果基础,结合数值模拟方法进一步开展定量研究,其特色包括:利用多源资料分析得到黄海、渤海各等级能见度的季节和区域分布特征;利用255m气象观测塔15层高频气象梯度5层涡动观测资料,分析得到雾过程大气边界层气象要素及大气湍流能量输送统计特征;结合对雾滴谱和气溶胶观测资料分析,认识了雾爆发增
为了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气候变化,全面反映广西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广西壮族自治区气候中心利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气候变化最新监测信息,编写了《广西气候变化监测公报(1961—2020年)》。该公报共分为四章,分别从大气(气温、降水、其他要素、天气气候事件)、陆地(地温、土壤湿度)、海洋(北部湾海表温度、广西沿海海平面)、生态气候(
本手册介绍了北京超大城市决策气象服务需求与挑战,以及经过多年经验积累形成的业务支撑体系,包括首都城市安全运行业务支撑体系、“3+2”数智化决策气象服务体系,以及决策服务经验积累。针对北京超大城市保障要求,分析不同类型天气的特点和递进式决策气象服务要点,并选取典型天气案例,回顾气象服务过程。同时,介绍了数字化、智能化融入
本书系统性的分析伊春全域气候特征和气候舒适度,尤其是小兴安岭森林腹地大气负氧离子浓度时空分布特征、伊春旅游气候资源特征以及气象服务技术等,为伊春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了气象数据和技术支撑,旨在将伊春宝贵的气候资源转化为服务政府、社会和人民群众的旅游资源、生态资源和经济资源,推动伊春生态旅游和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本书围绕气候变化主题,分为“我们应该作出改变吗”“我们能否改变”“我们会改变吗”三大部分,用轻松的笔调谈论如“我们要凉凉吗”“我们都能活在水下吗”“这鬼天气到底咋回事”“世界何日完结”“汽车真的糟透了吗”“我还能去度假吗”“我应该吃素吗”等话题,旨在启发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作者以诙谐、幽默的方式,让读者以全新的视角看
本书以中国气象局和辽宁省气象局现行的百余个相关制度文件和标准为依据,参照质量管理体系“5M1E”分析方法,将辽宁省人工影响天气主要业务管理工作划分为安全、装备、弹药、站点、作业、人员、指挥及经费等8类、30余个具体环节,形成了具有辽宁省特色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管理体系,明确了目前有具体规定的相关业务管理要求,标注了相关制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年度报告面向新时期科学应对气候变化、防灾减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结合国、内外气候变化科研业务工作的最新进展和动态,综合监测分析气候系统多圈层(大气、海洋、冰冻圈和陆面)及气候变化驱动因子的最新发展演变特征,提供中国、亚洲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新监测信息,科学客观地反映气候变化的基本事实,以期为实现全球气
本书作者为贵州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他们主要职责是承担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和技术指导,承担气象灾害防御技术科学研究和推广应用,承担重大气象灾害调查鉴定、气象灾情收集分析、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业务检验与效益评估等业务,开展气象灾害隐患整治督查,负责气象灾害防御业务技术的指导,承担气象灾害防御技术标准的推广应用和实施监督
本书主要研究黔南州的暴雨、冰雹灾害性天气。第一部分为暴雨,第二部分为冰雹,每个部分均按照以下顺序开展分析,首先是分析黔南州的降水、气温、暴雨、冰雹的气候变化征,再对一些影响黔南州的暴雨个例天气特征、冰雹个例的雷达卫星参数进行分析,用以加深对黔南州暴雨、冰雹天气发生发展的一些理解,最后进行暴雨和冰雹的预报方法、指标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