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创刊于1954年9月,前身是《东北日报》。在70年的办报史中,经历了辽宁老工业基地建设、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所有重要历史时刻,树立起雷锋、孟泰、王崇伦、尉凤英、郭明义、孙景坤等一大批时代楷模,推出了《永生的战士》《莫把“开头”当“过头”》等众多新闻史上的名篇佳作,走出了李荒、华山、白朗、严文井、彭定安
本书系统梳理了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网络新闻工作的基本原理与具体操作方法,主要涉及网络新闻的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和专题制作,以及文字新闻、音频新闻、视频新闻、融合新闻等不同形式网络新闻的概念、制作、发展与特征。本书既注重理论阐释,又注重实践剖析;既立足当下,又面向未来;既聚焦新闻传播的核心特征,又体现出鲜明的跨媒体、跨学
本书收录了高晓虹教授植根中国大地、立足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潜心教研、刻苦攻关的学术成果。作者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出发,努力建设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顺应国际化、信息化趋势,思考如何用融合手段讲好中国故事;立足新闻传播学科,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无障碍信息传播研究;从培养心怀国之大者的新闻传播人才入
本自选集辑录了李舒教授十余年来公开发表的34篇文章。全书以慎思、明辨、笃行为逻辑脉络,记录了作者对新闻传播学理论、实践与教育的思考和探索。上编论道:理论之思,既有立足国家战略,对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整体思考;又有聚焦党报理论,对文风建设、引导力提升、理论传播创新等重要议题的专题思考。中编践律:实践之辨,聚焦新闻评论
《传播的现实与超越》是胡正荣教授的第二部自选集。本自选集聚焦媒体融合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传播制度变迁、国际传播与全球化以及中国自主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构建等传播学关键议题,系统地展示了作者对当代中国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分析和前瞻性思考。 本自选集对媒体融合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思考,分析了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构建
本书是一本讲授采访方法、沟通交流技巧的手把手基础教程,内容精炼、干货满满,基于本书作者詹姆斯·R.马丁40余年以来教授纪录片制作课的经验、进行实地采访的实战经历以及针对采访策略所做的多年深入研究写成。
专著。本书主要介绍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及写作技巧,全书共分为七章,包括消息的特点及采写技巧、通讯的特点及采写技巧、社会新闻的特点及采写技巧、新闻故事的特点及采写技巧、新闻专访的特点及采写技巧、深度报道的特点及采写技巧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本书通过扎实的新闻理论基础知识及生动的新闻写作实战案例分析,能够帮助新闻从业者产生
本书以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的视角审视庞杂的《电影专刊》史料《申报》,带领读者走近20世纪30年代大众传媒中的电影图景与电影批评电影理论的生成机制,重新认识这一时期左翼影评与左翼电影的关系,以及通过对电影批评标准的讨论和“大众语电影”论战的梳理与分析,我们能够发现左翼电影理论与观念的历史性困境,这些研究对于“重写电影
本书以新型主流媒体建设和社会治理现代化为背景,以北京城市传媒生态系统为考察对象,深度剖析其在服务新时代思想文化建设和服务首都特大城市治理领域开展融合创新的基本历程、主要路径、特色理念、发展战略。在将媒体融合与社会治理密切结合的基础上,考察媒介融入区域现代化发展的互动过程,为媒介深度融合与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提供个案。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武汉国民政府时期出版的国民党党报《汉口民国日报》,采用文献分析法,结合新闻传播学理论,详尽分析了《汉口民国日报》对民众运动的引导,对帝国主义、军阀、土豪劣绅的抨击,反蒋“反共”宣传以及对新国家的想象等宣传内容,讨论了宣传与事实、事实与真相、宣传的社会影响,报纸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指出了宣传除了宣布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