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抚养是一种全新的育儿理念。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往往特别重视孩子是否吃饱穿暖、身高体重如何、是否活泼健康,把这些当成爱的全部,却因为疏于了解、关注婴幼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从而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难以逆转的心理困境,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会出现拒绝交流、出走、顶撞、不合群、学习困难等问题。对此,心理学专家
卡尔?威特,1800年7月出生于德国萨勒河畔的哈勒市洛赫小村,是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天才。他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与那些过早失
本书分12章,立家庭教育原则101条。前两章述儿童心理及普通教导法,为提纲讨论。后10章用具体的事实来解释各项建议之涵义。在这本书中,作者对小孩子从醒到睡、从笑到哭、从吃到撒、从健康到生病、从待人到接物的种种问题,都作了很充分的讨论,对为人父母者具有切实的参考与指导意义。
亲子对话对父母来说是一个传递价值观、建立联系和亲密关系的机会,同时也可以使得家庭生活充满乐趣。但是繁忙的父母很难弄清楚孩子们脑子里在想什么,他们有什么恐惧,他们因什么快乐。这本书提供了100个原创的、另类的问题来开启坦诚的亲子交流,帮助父母在繁忙的家庭生活中、在发生冲突的情景下以及在父母分居、祖父母去世等充满挑战的情况
很多父母对这样的情况并不陌生:孩子对什么事都缺乏兴趣;孩子学习倦怠没有动力;孩子没有时间观念,做事拖拖拉拉;孩子性格优柔寡断,没有决策能力;孩子不自信,害怕竞争;孩子没有长远目标,得过且过;孩子性格内向,不会与人相处……为此,父母上了很多课程,听了很多理念,却不知如何下手;练习了一些技术,学习了一些工具,却感觉很难和具
每个孩子都是有思想的独一无二的个体,万千种教育理论总归需要一个基础:家长首先要舍得花心思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到底在想什么。倘若离开这个基础,不区分孩子个体差异而单纯地套用理论,那么即便家长投入所有精力去执行,不但效果不佳,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家长群里的卧底刮刮油在与一双儿女的斗智斗勇中总结出,好家长的难得之处,在于有共情能力
父母都希望孩子形成许多好习惯,比如起居有规律,能够控制玩耍的时间,按时完成作业,自主完成生活中的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事情坚持、有耐心……但在实际的教育中,年轻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总会出现许多不如意的地方。本书中儿童心理学专家在长期实践中为年轻父母支招,教会父母如何在爱与管理的平衡中,帮助孩子
在带娃的路上,基因、家境、学校教育的选择,是父母焦虑和奋斗的源泉。家长带娃的节奏一边是鸡血,一边是鸡汤,带娃的心态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基于当下家庭教育的状态和父母焦虑的问题,本书提出家庭本身就是一所大学堂,在这里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作者提炼分析了12种家庭教育能力,突出陪伴,重在价值观教育。让管教更科学,让家长的教
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而这个时代似乎越来越缺乏父亲的教育。现代的很多家庭,爸爸没能成为家庭的重要角色,在家庭关系中成为一个影子式的爸爸。对妈妈和孩子来说爸爸缺席了,对有的爸爸而言,家庭甚至沦为了旅馆。无论在情感、陪伴、尊重、亲密还是在问题解决方面,大多数父亲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这些父亲并没有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