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国:外国专家的中国文化故事》项目借鉴上外"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的经验,利用外国专家在华生活和工作的机会,请他们讲述自己的中国文化故事,以期从中发现他们对中国的关注点,了解他们眼中的中国。实际上,高校外国专家群体素质高、有思想,他们来中国除了教学科研之外,本来就有探索中国、了解中国的希望。当我校的外国专
都市文化空间是都市生活方式形成的场域,它的版图是多元的,是另一种形态的都市叙事,既有物理意义上的空间叙事,亦有更内在层面的精神叙事。至少包括作为都市景观的城市建筑等公共文化空间,作为都市书写的都市文学表达空间和作为都市肌理的风俗人情、市民生活模式等社会文化空间。而在网络时代,我们还需要把更多的视野延伸到虚拟的文化空间,
《晚清民国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研究》属于中日文化交流方面的著作。中日两国作为一衣带水的近邻,自古以来保持着良好的文化往来。晚清民国时期,由于世界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变化,中日两国的文化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与之前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而引发了中日对外文化交流的变化。《晚清民国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研究》主要从中日两国古代文化交流、
本书是一部研究汉语国际教育的专著。作者将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相结合,在研究汉语国际教育的同时,也介绍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本书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框架中,加入了部分中国文化传播方面的知识,主要内容包括中华文化概述、转型中的汉语国际教育、历史上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华文化传播、汉语国际教育中当代文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众传媒与西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研究》的终成果,主要通过探讨大众传媒如何在保护和发展西藏传统文化中发挥作用,使西藏的传统文化得到更科学的保护和开发,同时对保护和发展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提供了借鉴。作者在书中以新闻学与传播学的视角研究西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是一个跨新闻学与传播学、民族学
本书共分14章,以独特的视角,遵循知识分子思想演变的轨迹,围绕晚清士大夫如何应对西方文明而进行论述,具有系统完整的特点。通过本书的学习,学生不仅能运用英语表达具有中国地域特点的文化,更能通过课堂讨论、短文和论文写作来增强批判性思维能力。本书适用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通识教育课程。
本书是英国文化研究的旗帜性学者斯图亚特霍尔1983年在美国的演讲集,正是由于这一系列的演讲,此前并不为美国学界所熟悉的英国文化研究和霍尔本人于北美大陆声名雀起,其影响延伸至传媒研究、文学理论、电影研究、人类学及教育研究。这是一部来自文化研究中心的文化研究的理论史,从文化研究的形成、文化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
本书是暨南大学贾海涛教授关于印度的纪实类文字汇编,这些文章都是作者在印度讲学、开会或学术交流闲暇之际随手记下的日志,大多为一些个人经历或感受,充满真情实感。作者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他眼中真实而立体的印度社会。
本书收录了孙歌教授近年来的随笔、学术评论以及对谈和访谈,其中多篇文章在国内首次发表。游走,正如作者所言,不仅发生在物理空间,从东北亚到东南亚、西欧甚至北美,而且更多的是在思想和感知能力上穿透思想与知识的边际,探索更广阔的精神世界。全书共四辑,作者置身历史中思考,对边际问题进行跨文化交流和讨论,并不断向读者揭示游走的收获
美国历史上时不时会显露种种疯狂怪状:民众反感憎恶智识分子,甚至把他们当作替罪羊;智识被视为可能颠覆社会的危险之物,无知反而被推崇为美德;校园中弥漫着的狭隘实用主义氛围,学术化的教育被视作无用……美国历史学家霍夫施塔特认为,这些纷繁乱象与美国社会中反智主义思潮作祟密切相关,并犀利地指出,反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