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作者海洋主体的海水,以及与海洋密切相关的大气、海岸和海底边界所涉及的海洋气象、潮位、海水物理性质、海流、海岸地形、海底地形与海底底质为对象,按照观测对象及特点、观测仪器与原理、观测方案设计、观测组织实施、观测数据处理的层次展开,为海洋观测实践教学和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本书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土著人和非欧洲人的角度追溯了18、19世纪殖民与反殖民的历史,随着英国等殖民帝国无法预料的扩张,这些区域的人们在确认着自己的位置并探索着未来的方向。全书讲述了全球南方海洋世界如何进行反殖民活动,以及帝国如何对这些区域进行渗透。从中可以看出海洋战争、殖民帝国之间的对抗竞争和海洋贸易在其中发挥着作用。
《海洋史》每章聚焦于一个海洋,包括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南大洋、地中海、黑海、日本海/朝鲜东海、波罗的海、红海和南海等十一个大海或者大洋。本书作者力图将各个大洋和大海置于世界历史的框架之内,并通过外洋区域和近海区域来展望世界历史。每一章都简要地介绍了这些大洋/大海的人类和自然的历史是如何被各个史家建构、书写、
相比陆基、海基、空基监视手段,天基海洋目标监视具有覆盖范围广、不受空域国界和地理条件限制等优势,是海洋强国争相发展的监视手段,也是海洋目标监视的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低轨巨型遥感星座和地球同步轨道遥感卫星的快速发展,多源卫星对海洋目标探测信息的融合处理已成为海洋强国和相关组织研究的热点方向。目前,应用于海洋目标监视的卫
本书为西方现代化脚印丛书之一。重点介绍两个主题,地理大发现与大航海时代。地理大发现,指欧洲国家“发现”了以前不知道的地方;而大航海时代,指欧洲人摸清楚了几条海上航线,让全球的海洋连成了一片。这两个主题,主要涉及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家的海上冒险、海洋扩张和海洋霸权。作者通过分析公元1500年前后人类文明的进程和重大转
本书分为8章。第1章海洋遥感调查技术简介;第2章海洋遥感载荷;第3章海洋水色遥感调查技术;第4章红外遥感调查技术;第5章主动微波遥感调查技术;第6章被动微波遥感调查技术;第7章海洋航空遥感调查技术;第8章海洋遥感调查真实性检验技术。
本书较系统地介绍了作者及其团队近年来在南海海洋环流、中尺度涡旋、海气相互作用,以及海洋观测和数据网络建设等方面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本书以南海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不同时空尺度的变化为主线,结合国内外同行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南海海洋环流的变化规律和动力机制。
人们常说“山高水长”,这是因为我们敢去丈量江河之远,却无法想象海有多深。即使今天的人类科技高度发达,我们依然无法完全了解水下的世界究竟谁主沉浮。但我们相信,那是一个温情与凶残共存、未知伴随已知的深海世界。
本书系统介绍了潮汐现象及相关经典理论,以及其计算和应用。主要内容包括潮波静力学理论、潮波动力学理论、潮波的计算、潮波的工程应用四个部分,潮汐潮流现象、引潮力和引潮势与平衡潮、平衡潮的展开、其他形式的潮汐、正压潮波、内潮波、潮汐潮流调和分析和预报、卫星测高资料的潮波信息提取、潮汐响应分析、正压潮波数值模拟、海平面和海图基
东海是我国四大海域之一,同时又是三大边缘海域之一,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我国东海区域主要是指我国黄海以南,台湾及台湾海峡以北的广大海域。东海岸线北起长江口江苏启东嘴,南到福建、广东交接的诏安详林的铁炉岗,经过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台湾五省及上海市。东海沿线各区域由于其地形、气候、物产等原因形成了兼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