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改革实验项目成果教材。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工程资料的分类;工程各参建单位的岗位职责;资料员的岗位职责;收集和整理施工资料;工程资料的归档保存;工程资料和工程档案的验收与移交等。三个项目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合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使学生能够将合格的资料按要求整理、归档、移交
本书共五章内容,第一章介绍档案管理基本情况,内容包括档案管理工作档案管理模式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第二章介绍档案管理创新探索,主要介绍了档案信息服务升级、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和档案管理工作者创新研究三方面内容;第三章探究档案数字化建设,从档案数字化建设概述、档案数字化建设思考和档案数字化建设问题及对策三方面进行了研究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是对档案内容的一种再现叙事。长期以来,这种再现叙事的主体主要是保管档案资源的档案机构,其他社会主体一般无权参与这一再现叙事的过程。如今这一状况已有所改变,一些档案机构开始积极借助社会力量,以期更充分地开发其馆藏档案资源,如美国国家档案馆及新加坡国家档案馆均发起了CitizenArchivist项目,赋予
本书以档案、档案事业、档案学三篇内容为基本脉络,搭建档案学基础理论的框架。作者紧密跟踪国内外档案学术的深化进展和档案实践的变革创新,对于档案、档案学、档案种类等基本概念做了新的界定和释义,对若干档案理论调整了表述。;加强档案治理现代化研究,反映当代档案法规、政策、标准、制度建设;把档案学理论置于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的大背
本书为“巴渝文库”名人名家文集之一种,完整辑录整理了民国图书馆学家、目录学家、现代档案学教育开拓者毛坤于抗战期间在渝撰写的课程讲义手稿《档案行政学》,并整理附入其所撰《机关文书处理规程》一文。毛坤的课程讲义手稿编写于战时重庆的特殊历史时期和艰难环境中,因条件所限,存在内容系统性和完整性方面的缺憾,但仍不影响其手稿是我国
本书是探讨档案文化建设创新与实践的论文集。既有档案文化建设理论、方法和政策方面的研究,也有来自综合档案馆、企业档案馆、高校和科研档案馆的大量建设实例,如北京市档案馆、四川省档案馆、中国科学院档案馆、国家电网系统、中国石油系统等。
科技档案管理的综合性、实践性较强,广泛活跃在各组织、各行业的科学技术活动之中。本书构建包括科技档案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科技活动、科技文件流转与科技档案管理、科技档案工作及科技档案事业等在内的科技档案管理知识体系,该体系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融科技文件和科技档案管理于一体,以便将其置于一个连续的、完整的生命体中探究科学的管理
万物以形相生,电子文件与电子证据间便存在相生相成关系,二者从z基础的概念、属性到gao阶位的制度、规则、理论,均可实现有效对接。本书以电子证据规则为视角,致力于搭建起证据法学领域与电子文件管理领域沟通的桥梁,实现跨一级学科的融合创新。时代是思想之母,法依时而定,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本书特别注意到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
本书稿收录论文23篇。论文涉及文书整理研究以及基于文书的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等研究。本书的出版旨在激励相关学者在以徽州文书作为基本史料的同时,不只是着眼于徽州地方史,而是能透过徽州研究,深入了解传统时代的中国社会,立足于徽州区域研究提供的丰富内涵,深化对整体中国的认识,解释整个中国的大历史。
本书共九章,内容包括:绪论、档案服务业发展总论、大数据时代的档案服务业、档案服务业市场理论分析、档案服务业企业专业服务资质分析、档案服务业企业业务经营范围划分与应用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