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公共文化国际合作与交流已全面融入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大格局,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基础性工程。本书对我国公共文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主要类型、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产生影响等进行了全面研究,对公共文化领域的重要国际合作与交流实践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公共文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发展提出了建议。本书可供图书馆学、传播学、文化学、社会
本书旨在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的中国本土化模式建构出发,基于比较研究的视野,明确中国场景下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的理论内涵、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基于矛盾、合作、动力的理论分析框架,综合运用比较个案研究法等质化研究方法与社会网络分析法等量化研究方法,深入分析当前中国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中面临的合作悖论、动力要素
《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年度报告(2020)》是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为主发起人,联合国内文化产业领域内的众多知名学者共同编撰而成的年度报告,系统梳理了国内各行业、各区域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现状及趋势,以及中国与多个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现状和趋势。关注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趋势和特点,盘点2017~2019年
本书以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考察了中华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于世界各地的传播过程,特别是中国的物质文化、科技文化、精神文化等在世界的传播过程和对世界文明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同时论述了中华文化向海外传播的路径、形式和规律,世界各国对中华文化的认识、理解和接受;论述了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以及中华文化的世界
本书利用2005-2015年我国31个省市文化产业的面板数据,计算文化产业的空间Gini系数、区位熵LQ、赫芬达尔指数HHI及其倒数,对31个省市文化产业的集聚程度进行定量刻画和分析。在传统区位优势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和新竟争理论的框架下,对影响文化产业集聚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此外,基于不同类型的产业集聚及其动态外部
本书以文化间性为理论研究视角,致力于中俄影视合作与“中国形象”表达的交叉研究,通过调查研究了解中俄受众的审美旨趣和观影行为,通过对不同题材影视剧的类型分析、社会学解读、符号学分析,对中俄合拍片中“中国形象”表达涉及的文化元素、故事原型、标签形式、IP挖掘与呈现等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促进中俄合拍片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好中国形
本书是我国国内第一本中俄文化交流年度报告,以中俄双语体现,这在中俄两国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的发展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该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与俄联邦罗蒙诺索夫国立大学全球化系共同撰写。报告主要从两国人文交流、文化贸易和双边旅游三个方面介绍了中俄文化交流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报告认为,两
本书为学术理论专著。本书重点研究晚清时期外交官、留学生、旅外士人、国际博览会组织参与者等最早走向世界国人诸群体的域外传播中国文化的活动。包括文化传播的社会文化背景,国人诸群体的形成与构成,其文化传播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对域外的重要影响等,其所传扬的中国文化精神和优秀文化成果,为包括知识界和普通民众在内的域外人士提供了一幅
本书分七章,内容包括:绪论;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表达;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创新技巧;传统工艺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现代文化创意产品的传播等。
本书是一本关于文化产业研究的学术论文合集,关注的重点是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主要从学术前沿、市场消费、产业创新、文化金融、文化贸易、版权经济、博士论坛七个方面展开论述,论文内容涉及经济、管理、艺术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选题注重学科的交叉性、融合性、前沿性,内容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有理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