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诞生不过百年,而成为当今显学,既受惠于多学科的滋养,也得益于学者们的不懈追求。本书涉及的28位学者均为传播学发展史上首屈一指地人物,所撷选的文本亦是传播思想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篇章。全书按文本的出版时间为序,契合传播思想史上的内在逻辑,便于展现传播学发展的历程。书中对每位人物均作了介绍,对其研究领域编制了分类索引
媒介学(Mediology)这个新名词的第一次出现,是在德布雷1979年的著作《法国的知识权力》中。按照作者后来的阐释,从学科意义来讲,媒介学不是媒介社会学,也不是符号学,与传播学的路数也不同,因为它不聚焦孤立的个体,而是采用一种跨学科方法,论述范围或论据来源包括历史(技术史、书籍史、美学理论和历史)和信息传播理论。与
当公益遭遇网络,公信力一度受到挑战,网民的质疑与爱心并驾齐驱。 赵曙光、王知凡编著的《社会化媒体与公益营销传播》正关注了这样一个切实的命题,通过翔实数据和科学实证分析,较为精准地刻画了社会化媒体公益营销传播的受众人口统计特征、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并深入揭示社会化媒体的公益营销传播链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社会化媒体的本质
《媒体道德与伦理案例教学(新闻学与传播学案例系列教材)》作者展江、彭桂兵对本领域如何选编案例作了积极探索,并得出基本看法:像商学院那种每讲分析一个大案例的做法或许不适合媒体伦理课程的案例教学,媒体实践的丰富性和多层次性在召唤案例群的呈现。作者强调,媒体伦理道德与媒体涉及的法律问题既有分殊又有密切联系。
赵曙光编著的《媒介经济学(第2版)》系统阐述媒介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体系,在分析媒介经济问题时,重视如何设定假设,提出假说,建立模型,以较为严谨的系统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同时深入阐述了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四类媒介产业结构,提出了转化率的概念并提炼了四种高转化率的媒体盈利模式,分析了媒介产业双轨制监管的思路。
本书以职业传播者核实、验证网络消息源,职业传播者的网络表达两大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结合*案例和经验教训,探讨互联网环境下新闻传播职业伦理选择中的实践智慧。 《选择的智慧:职业传播者网络传播伦理问题、案例与对策》共分三大部分、九章。第一部分(第一章)从职业传播者角度阐述互联网带来的职业传播图景,特别提出了“散播”与“
媒介技术变革、三网融合的提速与媒介使用习惯的变化,促使新媒体业态的出现,也改变了新闻传播专业的就业生态,《21世纪信息传播与新媒体系列丛书》正是顺应这一形势需要推出的。这套教材是联合全国几所大学的资深学者编写而成,内容囊括了融合新闻、数字媒体相关理论到视听媒体实践操练层面等系列内容。主编石长顺,华中科技大学博导、教授,
作者考察了电子媒介语言与传统交往方式的差异,并认为这种差异深刻地影响了人感知自我和现实的方式。当电子媒介进入我们的日常交往时,其语言的多变性引发了意义去中心化,以及自我意识的消解。作者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方式的概念中发展出信息方式的概念,并指出晚期资本主义的转变是和从生产方式转向信息方式相对对应的。
本书旨在讨论网络经济时代的核心信息政策问题。既有关于中国和美国从传统网络向数字网络全面过渡中所面临挑战的综述,也有关于电信、有线电视、广播电视、移动及其频谱的政策,以及相关的管制结构等。此外,还讨论了美国的普遍服务和中国的数字鸿沟,以及美国政府在提供可接入的、开放的公共平台以及保护儿童不受侵犯的和谐网络上的作用。本书各
本书共13章,在论述信息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立足于新的信息环境,结合医药领域的实例,系统地阐述了信息理论及其实践有关方面的问题。在分析信息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概念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信息源、信息传递、信息流、信息组织、信息用户及信息需求、信息服务、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及信息事业管理等知识。本书不仅可以作为信息管理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