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写作教程》(原名《新闻评论写作》)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为适应专业教学需要而编写和反复修订的。作为教材和入门读物,它力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结合评论工作实践,着重从体裁的角度阐述新闻评论写作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引出规律性认识,并为初学者练习写作提供一般的指导。围绕这一构想,它在吸收新闻评论实践经验和
《新闻改革30年研究书系》由三《历史的选择》构成,《历史的选择》总结30年新闻改革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历史的轨迹》汇集记录中国的改革开放历程的典范之作;《历史的探索》记录在新闻改革的探索过程中学者们的思考。《历史的选择》系给新闻改革的实践者们一个历史的回顾,给当下新闻改革的探索者们一个现实的关照,让未来新闻改革者们
本书记录了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著名媒体的新闻记者、编导等以他们的采访生涯和经历与中国同行进行的交流和有关于新闻调查性报道的讨论。
灾难报道,是中国传媒业一个新的领域。本书是国内本专门以灾难报道为主题的新闻专业书籍。本书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汶川大地震和南亚海啸的媒体亲历者谈其经历与经验。汶川大地震让中国媒体在灾难报道领域创造了许多之,是中国灾难报道成功的一次:南亚海啸,则开中国媒体次大规模走出国门报道灾难的先河。二是针对媒体报道不同类型的灾难的理论
本书从媒介社会学的视角,深入考察了美国新闻业“客观性”理念诞生和发展的历史。作者将报业的发展置于美国近现代社会史的宏阔框架之内,深刻地揭示了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结构对新闻业和传播理念的建构过程。作者跳出传统新闻史研究囿于描述性或阐释性的窠臼,开创了美国新闻史研究的社会科学流派。以上原因使本书成为三十年来经久不衰的经典
在30年的风云激荡中,中国传媒人以特有的责任和风骨.忠实记录时代进程,为历史留下鲜活底稿。随着网络时代汹涌而至,新媒体层出不穷,中国媒体来到又一个全新变革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如何驾驭新媒体,如何建构全球化时代的媒体矩阵,成为中国媒体人面临的新问题。本书从空间上将不同类型的媒体、记者以及经营策划案例加以介绍,让读者了解重
几年前,陈昌凤说起她想写一本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教材,而且想从一个新的视角写。我表示赞同。新闻史的教材、著作在我国已经出了很多,从一卷本到多卷本都有。我向她谈了我学新闻史的体会。传统写法的新闻史,与历史学家写的中国近、现代史差不多,按革命阶段分期,是以报刊资料叙说历史而已。至于新闻业本身的发展阶段划分,不但不能体现于章的标
本书在第一版的基础之上,根据作者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分为“新闻事业在中国的出现与长足发展(1815-1895)”、“从民族报业的勃兴到新闻事业的全面发展(1895-1927)”、“两极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影响(1927-1949)”、“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发展与改革(1949-)”四大阶段,并据
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系统讲授、集体研究新闻学的团体,被称为中国“报业教育之发端”,开创了中国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的新纪元。邵飘萍先生时为北京新闻界著名记者,致书蔡元培校长倡议设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并应邀出任研究会导师;他认真地向会员传授应用新闻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把他
我们应该打破“媒体一社会”二元论,这样才能更好地理清千头万绪的问题,解决麻烦重重的矛盾,但在纯概念的背景下人们往往直接回避了这些难题。我们应该尽力发现新闻媒体如何与其赖以生存的权力和控制力之间保持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我们还应该观察新闻媒体是如何曲解,改变,有时候甚至是挑战这种唇齿相依的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