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关于自觉应用地学哲学指导实际工作的文集。作者在自己职业生涯中,积累了大量文稿,今择其部分,以发现大营、感悟地学、再造地博、创立基金、亲历重构和谏言择要为线索编辑成册。其中多为学术思想、规律总结、工作谏言,也不乏业务灵感,尤以“煤铀兼探”发现“大营铀矿”最为精彩,正如作者自序称“更是地学哲学的胜利”。书中39篇
本书主要研究了伊犁盆地南缘中新元古代基底属性、盆地晚古生代—中生代演化、南天山西缘造山带的形成演化和动力学机制、赋铀岩系沉积环境和物源,以及铀富集成矿条件和规律。本书通过系统的岩石学、沉积学、地球化学和矿床学研究等,以沉积盆地为单元,深入探讨伊犁盆地砂岩型铀矿的沉积环境和成矿条件,以期为理解大规模砂岩型铀矿富集规律研究
本书系统地总结了近些年来金伯利岩型金刚石矿床的研究进展,回顾了辽宁瓦房店金伯利岩的勘探开发历史,介绍了瓦房店金伯利岩的区域地质特征和典型矿床特征,分析了瓦房店金伯利岩的岩相学特征和地球化学成分,阐述了金伯利质岩浆经历的复杂地质过程,获得了金伯利质岩浆的初始成分,讨论了金伯利岩岩石学成因,建立了金伯利岩含矿性和指示矿物特
本书词条分为英汉词条、汉英词条、学科词条等三部分。本书词条具有基础性、系统性、新颖性等特点,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我国沉积学的发展与普及、对外交流;也方便有志于沉积学学习和研究的广大青年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外沉积地质学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
本书是在原有教材和实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参阅、借鉴大量相关专业的教材、专著、文献及标准,经广泛征求意见,并结合专业特点编著而成,共由6章和附录组成。第一章主要介绍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水化学分析的目的与意义、分类方法,以及常用的水质指标和水质标准;第二章着重介绍水分析实验涉及的基本知识,特别是实验操作中常出错的环节,
本书共分为6章:绪论;区域地质与矿产研究现状;加里东期岩浆作用;印支期岩浆作用;燕山期岩浆作用;岩浆作用及成矿效应。全书40余万字,插图128幅,插表53张,引用文献400余篇,以衡阳盆地东缘加里东期花岗岩类、印支期花岗岩、燕山期花岗岩和火山岩及岩浆矿床为研究主线,通过大量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测试分析,对衡阳盆地东缘岩浆
为了纪念河套人化石发现100周年和近百年来在萨拉乌苏河谷取得的与之相关的科学研究成果,我们萌生了编著《萨拉乌苏现象》的想法。其目的,除了旨在这一百周年的纪念外,还在于向法国学者E。桑志华和P。德日进对萨拉乌苏的贡献和他们的“萨拉乌苏科学精神”致以敬意,也同时向学者、向大众特别是面向青少年科普,诠释何为“萨拉乌苏现象”。
本书主要研究地质构造与水文地质,书中从岩层的原生构造与基本产状介绍入手,针对褶皱、节理与断层、地貌及物理地质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另外对地下水的形成及其水循环、地下水的分类与赋存、地下水运动分析做了一定的介绍;还对各类水文地质勘查提出了一些建议;阐述地质勘查安全管理与野外安全措施、生产管理等内容。本书通俗易懂、结构严谨,
本书是《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方法指南丛书》的总论,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总结梳理了特殊地质地貌区的概念、特殊地质地貌区地质填图工作背景、地质填图特点,以及我国晚新生代重大构造-沉积-古环境与古气候记录;第二部分简要介绍了第四系覆盖区、高山峡谷区、岩溶区区域地质调查(1∶50000)技术方法;第三部分介绍了特殊地质地貌区地质
《地球的故事》是一部有关地质知识的经典科普读物。主要讲述了地球的年龄、地壳的形成、地质力学的发展、冰川的起源等地质问题,也包括古生物及古人类、人类起源地等地质学交叉学科生物学的问题。全书既有科学性,又具趣味性与可读性,书中不仅展现了我国的一些基本地质历史及风貌,也展露了作者严谨治学、脚踏实地做人的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