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位教育学者的日本教育观察笔记。作者从不同视角,帮助我们了解到日本教育细腻、专注的一面,如日本的校长怎么和孩子们共进午餐、幼儿园的“见守”制度、书店里的阅读风景。同时,也呈现了日本教育中面临的一些苦恼与对应措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书可以促使我们从点滴细节中一起思考教育还可以有哪些改进,还可以怎样让一个人站得更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后,治理创新遂成为公共政策话语。专著以教育反贫困治理的韧性机制建设为研究对象。“教育反贫困治理”旨在探讨公共治理视野下教育反贫困过程中治理主体、方式多元化的体制机制、路径及模式变革,逐步形成国家、学校、社会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结
在中国教育改革取得辉煌成就与明显进步的同时,公众对教育非均衡发展的担忧、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对教育公平的期待也在与日俱增。政府购买教育服务,通过教育服务“生产者”和“提供者”的分离,拓展了教育服务供给范围,提升了教育服务供给效率,不仅为化解优质的和多元的教育服务供需矛盾开具了一剂“良方”,更为构建和完善教育治理体系提
本书主要探讨了工作场所无礼行为对教师工作投入的影响机制,并融合了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一方面,本书以工作要求-资源模型为总理论基础,结合情感事件理论、组织成员身份理论及社会交换理论,以内部身份感知和组织认同为中介变量,以自我感知可雇佣性为调节变量,构建了有调节的链式中介模型,并逐层深入地分析了不同自我感知可雇佣性情况下工
本书为版权引进图书,已取得牛津大学出版社授权,不涉及版权问题。本书是一本兼具教育史知识谱系呈现、学术前沿探索、专业信息检索等多功能与一体的著作,由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等的43位学者共同参与撰写,全书共36章,分为六个主题,主要特色为全球视角、史实叙述与理论解释兼顾、全面和前沿兼顾,既是教育史专业学者和研究生的必
本书稿集中了近些年来《比较教育研究》刊发的“一带一路”教育专题的最新研究成果,也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的重要成果。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一带一路”教育研究也在不断深化,本书稿重在体现教育研究者对新时代我国教育开放大格局的认识与思考:在世界教育坐标体系中认识中国教育、
春秋时期,《礼记·大学》提出了教育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赋予了两千多年中国求学之人强烈的家国情怀。教育与个人、教育与家庭、教育与国家(民族)、教育与社会,是中国治学的永恒主题。本书拟分六章,除上述四大关系
本书基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信息化发展中面临的财政供给不足和义务教育发展水平较低的背景下,对义务教育信息化供给主体的选择、供给主体供给什么,供给的手段或途径应该如何选择,供给的适度性的监测评价体系等理论层面进行了分析,初步构建了义务教育信息化供给适度的理论框架;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信息化供给整体样态、义务教育信供
从城市和乡村的关系入手,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宏阔背景之下,回顾、梳理城乡二元结构社会的形成及演变,探讨其如何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型构了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如何曾经影响了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和命运,全方位呈现我国教育政策和制度演变的经济、政治、社会和历史背景。运用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探
中国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更高质量的发展,不仅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重大成就,也是中国为世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的重要贡献。本书一方面从历史角度对建党以来我党关于义务教育发展的思想、理论和基本特征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另一方面,具体从义务教育的法律制度、发展治理、教师培养、课程改革、公平保障、质量提升等六大重要方面全面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在